正文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有效性研究(2 / 2)

(三)呈現有準備的材料來提高幼兒探究活動的深度和效度。

探索活動一般由相關問題引起,此類問題通常與環境及操作材料緊密相連。因此在幼兒自由探索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及時創設環境、提供有關資料,材料的設定及意義既因為其能夠影響幼兒實驗操作過程和結果,同時因為實驗操作過程對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材料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幼兒需要在一個自己比較熟悉的環境裏進行學習和探究活動,而操作材料是直接和幼兒進行對話的對象。所以,選擇的材料應該是幼兒熟悉的,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幼兒的探究進程,應避免因材料的生疏帶來一係列問題。如有的幼兒教師在教育學生什麼是摩擦起電的現象時,這樣引導孩子觀察: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些好玩的東西,你們看看這是什麼?幼:尺子、碎紙屑。師:現在呢,老師想請一名小朋友上來做一個實驗,實驗要求是用尺子把碎紙屑吸起來。幼兒動手操作,一般情況下不會吸起紙屑。師:剛才大家都開動了小腦筋,可是紙屑都沒有吸起來喲!你們知道麼,老師可是一個有名的魔術師,現在就讓我這個大師來給你們變個魔術吧!你們想不想看呢?教師動手實驗,讓幼兒認真觀察。教師小結:尺子在頭發上摩擦後,可以吸起來碎紙屑,這種現象就叫摩擦起電。然後引導孩子根據材料做科學小實驗,幼兒動手做實驗,統計實驗結果。

《綱要》中提出,要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環境,初步了解自然與自己生活的關係。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幼兒之間的差異,並尊重幼兒個體的需要,在為他們創建寬鬆的心理環境的前提下,創造條件讓幼兒操作自己喜歡並適合自己的材料,這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探究操作的積極性,讓每個幼兒的科學能力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有效發展。

(四)教師為幼兒提供持續有效的支持。

科學活動在幼兒園教學中要體現出它的探究性特點,這就要求幼兒教師的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如有足夠多的活動材料;組織形式新穎靈活,整體教學活動中不僅穿插進行分組活動,還注重幼兒個人的操作活動,開展獨立探究式學習、小組分享合作式學習。此外,科學活動的領域特質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教師需要在課外休閑時間多多充實自己的科學知識;自身的語言方式要盡量做到富有啟發性、適時性,豐富自己的回應方式,加強指導性評價。

三、結語

科學教育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活動的主體性特征,能夠啟發幼兒大膽探究,同時使幼兒的發展需求得以滿足,對實現幼兒的全麵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幼兒園教學中,要積極滲透對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的培養,使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時效性進一步增強。

參考文獻:

[1]李槐青.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0(7):60-62.

[2]木全晃子,霍力岩.中日幼兒園科學教育之比較——以中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分析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05,26(1):82-86.

[3]劉慧.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J].學前教育研究,2011(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