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中人文關懷不足的現狀分析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徐青
摘 要: 發揮中職德育的應有之義,貫徹人文關懷是關鍵。然而,當前中職德育中人文關懷存在諸多不足,本文從理念定位、教育體製、實踐導向和學校管理四個方麵探究深層次原因。
關鍵詞: 中職 德育 人文關懷
當前中職德育存在人文關懷不足的表現,探究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主要體現在教育理念、教育體製、教育導向、學校舉措和師生等方麵。
一、理念定位之謬
對教師地位和職責的錯誤認識,致使教師無法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現在中職教育過於突出教育者這個中心,而忽略被教育者——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往往隻按照統一的教育計劃、教育要求和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一般性教育,以說教式、訓導式、管束式和權威式理念開展工作。在這樣的教育觀念下,教師對學生有天然的強製力和約束力,無法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無法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尊重、關注學生。
對學生地位和權利的不恰當定位,造成教師對學生的冷漠。以往教育觀念中沒有把學生當成法律意義上的人看待,僅僅當做被培養、教育、塑造的對象,漠視學生的權利,忽視學生的需求。學生應具有法律上的獨立、自主,享有平等的人格和尊嚴,應該受到教師的關愛和尊重。
二、體製積弊之誤
學校領導管理,教師教育教學,領導與普通教師各自為政,導致領導缺乏與一線學生心靈溝通交流的機會,管理、政策難免與學生實際脫節,普通教師缺乏民主管理的權利,隻憑借職業良心進行教育教學。
我國現行的教育體製中中職德育評價方式缺乏多元化、針對性。中職學校德育評價方式主要有學期報告單評語和德育課期末考試,多數中職學校學期報告單評語均由班主任一人評寫,評價維度單一,對學生思想品德的鑒定較少來自其他同學、教師,甚至學校主管德育的部門。班主任評價內容多是“遵紀守法、團結同學”等一些較為抽象的話語,評價的來源多是日常印象,再結合學習成績做出整體評價,缺乏針對性和適用性。德育考試特別是新推行的學業水平測試,本義是提高德育課在課程體係中的地位,實際上將德育退化為僅僅是掌握知識的學科。
三、實踐導向之偏
當前教育導向存在兩大偏差。1.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的導向之偏。目前,勞動職業分工依然存在,隨著生產係統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或職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我國生產、服務、建設等一線領域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中職教育順應形勢所需應運而生,承擔這個任務。這種社會客觀需求急速膨脹導致中職教育片麵強調學生的專業技術,忽視人文教育。技術和人文並不矛盾,傳統技術是合乎人文的,它不是片麵地為達到某一個目的的工具,“賣油翁”的高超技藝也許帶給老翁的不隻是賣油養家糊口的技術,而是自身存在的意義,從這個維度上說,最初的技術是人文的。中職教育將技術和人文人為地分離,使中職教育淪為狹隘的、工匠式的職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