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社會化過程中家庭、集體和學校的教育功能(1 / 3)

淺析社會化過程中家庭、集體和學校的教育功能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孫一粟

摘 要: 近年來,對於家校合作及家庭、集體和學校三者的合作教育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在認知行為、基本判別能力和文化知識的吸收上都處於被動狀態,所以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應該受到格外的關注。如何使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更順利、更安全、更正確地引導,是一個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也是家庭、集體和學校體現和完善其教育功能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 社會化 基礎教育 家校合作

把學生,尤其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責任單方或簡單地歸咎於家庭、學校或社會的任何一方都不夠客觀。所謂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也就是說兒童從出生至學齡前階段,大部分時間與家長和社會聯係更為緊密。在兒童進入基礎教育階段後,家庭、集體和學校三者接軌,合作完成對基礎教育階段兒童文化知識的攝取、認知階段的體驗和情感性格的培養。近年來,對於家校合作及家庭、集體和學校三者合作的教育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家庭、集體和學校的教育功能愈發應該得到重視。

一、社會化過程的含義及其與基礎教育的關係

(一)社會化過程的含義

社會化過程指人通過學習社會文化,培養社會屬性,進而從自然人學習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

社會化過程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社會化過程指人終身學習過程。這個過程貫穿人的一生,並伴隨著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隨著人的社會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而狹義的社會化過程則專指人從出生到青年期這個階段,經過社會學習,初步形成個性,具備在社會中生活的資格的過程。本文以狹義的社會化過程為主進行分析。

(二)社會化過程與基礎教育的關係

中國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基礎教育的社會化過程主要體現在人生的童年期(通常指0~14歲)。兒童的社會化是指兒童在特定社會環境中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範,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掌握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這是兒童從一個自然人轉變成一個社會人的過程。在與周圍人相處過程中逐步形成社會交往中必需的心理特征,諸如對親人的依戀、同情心、友善行為、社會性情緒、交往技巧、個人氣質、自我約束、對攻擊性行為的控製、對外影響、道德情感,等等,兒童經過社會化這個過程,才能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成員,並通過社會化過程重建或更新一個自己所屬的社會文化。

基礎教育的社會化過程可以分為很多種,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讓兒童進入相應階段的學校,因為這時候兒童不但需要接受一定文化知識的傳輸,更需要一定的同伴交流和一定的同伴間的衝突幫助兒童完成社會化過程。而人在兒童時期建立並維持社會關係的能力對其將來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利於促進兒童社會性交往的發展,更有利於兒童人格和性情的塑造和發展,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二、家庭、集體和學校在基礎教育中分別扮演的角色

(一)家庭在基礎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兒童最初的社會化過程是在家庭中進行的。在家庭中通過父母及其他親屬的影響和指導,兒童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文化知識、社會共識和行為規範。也就是說,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最初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父母通過一定的教育行為將其具備的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及社會道德規範傳授給兒童,並由此構成了兒童社會化最基本的具體內容。

兒童在家庭中受到的社會化過程主要通過家庭環境和家庭教養行為方式表現出來。一方麵,家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兒童的社會化發展程度:比如,父母的職業和受教育水平等都與兒童的社會化發展有密切聯係。另一方麵,家庭教養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社會化發展。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心理學家鮑姆令德(D.Baumrind)針對父母教養模式對兒童的社會化影響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並以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要求和反應性)總結出了四種類型的父母,即權威型、專製型、溺愛型和忽視型。這四種類型的教養行為下教育出來的兒童的社會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