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層麵
1.建立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的社會支持網絡。要加強合作和信息共享,為困難群體畢業生免費提供公共服務。要為困難群體畢業生收集、傳遞、提供有關勤工助學、就業及自主創業等方麵信息,為他們就業提供免費谘詢,推薦和職業技能相關的培訓。
2.發揮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機構等社會公益組織的幫扶作用。現在我國的一些公益組織已經關注和投身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的解決,所以要發揮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機構等社會公益組織的幫扶作用。
3.發揮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作用。企業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加強與高校的聯係和合作,建立起產學研合作基地和畢業生見習實習基地,為困難群體畢業生提供更多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機會。企業還可以與高校開展合作,啟動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工程,為他們提供知識技能培訓、經濟支持、實習就業機會等方麵的支持和幫助,提高他們的職業素質、就業意識和就業能力。
(三)學校層麵
1.建立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保障體係。第一,高校除在“獎、貸、助、補、減、免、緩”等貧困大學生經濟資助體係外,應努力為貧困大學生拓展和提供更多勤工助學崗位和自助機會,為困難群體畢業生圓滿完成學業提供經濟上的保障。第二,高校要和企業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係,與用人單位長期掛鉤,每年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實踐型人才,並為困難群體畢業生提供優先實習及培訓機會,力爭給予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政策的傾斜。第三,高校要進一步完善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管理體製,依法建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結果公平”為主要內容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公平保障體係,為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2.引導困難群體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高校應將就業觀教育擺在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指導的首位,學校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對困難群體畢業生開展教育,積極引導幫助他們認清就業形勢,樹立積極進取的就業競爭觀,腳踏實地的愛崗敬業觀,科學的職業選擇觀,道德誠信觀等新的就業觀,引導他們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華,鼓勵他們到艱苦的地方建功立業,到中小民營企業、到基層、到鄉、到鎮甚至到村工作實現其人生價值;對困難群體畢業生要進行結對子幫扶,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根據他們的條件合理確定符合實際的職業期望值,幫助他們實現職業理想。
3.提高困難群體畢業生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困難群體畢業生在學校期間因經濟困難而影響其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所以高校要培養困難群體畢業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自立意識、誠信意識、回報意識、創業意識,幫助困難群體畢業生樹立自信、自強的意識,製定奮鬥目標。不斷加強自身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及人文精神的培養,通過學校開設的社會實踐、實習、調查等方式逐步鍛煉和完善自我。困難群體畢業生還要積極主動尋找鍛煉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通過團隊活動如社團、體藝等工作,培養自己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使自己的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得到鍛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社團活動,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磨煉意誌,增強心理承受能力[4]。
參考文獻:
[1]李玉華.提高貧困生就業競爭力的意義及對策[J].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09.8:91.
[2]朱理哲,鄒超榮.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和對策[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11:95.
[3]駱華超.應更加關注貧困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浙江經濟,2009.10:37.
[4]劉榮軍.當今貧困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