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學生評教研究綜述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彭冠然
摘 要: 學生評教是高校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改進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其評價有重要參考價值。然而目前我國高校中學生評教問題頻現,受到學術界及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高校學生評教的研究主要分為學生評教合理性、存在問題、影響因素和問題對策等方麵。
關鍵詞: 高校學生評教 合理性 存在問題 影響因素 問題對策
一、關於高校學生評教存在問題的研究
隨著高校學生評教工作的日益普及,其問題也逐漸暴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降低評教效度、阻礙評教功能發揮的現象。很多學者對這些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
謝穀萍認為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學生評價能力不足,態度不端正;教師不信任學生也不重視評教;學校的組織、處理工作不當[1]。柴蓉針對評教機製本身,認為學生評教中存在評價結構不科學、評價功利、形式單一、內容片麵、結果絕對、質量監控製度不健全的問題[2]。王芳認為學生有功利化傾向。學生評價的優劣取決於自己獲利的大小。學生對有約束力的、打分高的、課堂輕鬆的、畫重點的老師有畏懼感或者好感,會為他們打出高分[3]。張紅偉認為學生將評教籠統地理解為評師,學生容易把教師的性別、外貌、寬鬆程度等非教學特征摻雜進來。他還認為學生評教應該是解決師生溝通不暢的中間緩衝環節,而目前師生關係的剛性特點並不利於師生間利益衝突的調和[4]。
學者們分析問題的視角是多樣化的,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學生評教的三方參與者出現了問題,導致評教目標的偏離。而評教機製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二、關於高校學生評教合理性的研究
鑒於高校學生評教存在的不同程度、不同方麵的問題,學術界產生了針對高校學生資格評教合理性的爭論,既有讚同由學生評教的觀點,又有懷疑甚至批判的聲音。
部分學者看到了某些大學中學生評教的結果能夠直接左右教師的命運,因此他們對學生評教持有懷疑甚至批判態度。潘藝林認為,學生評教已經出現了異化現象,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評教時由於勢利心理、兒戲心理、任性心理和報複心理,無法客觀公正地對教師做出評價。導致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信奉的是“市場哲學”,經濟的規律取代了教育的規律,教育成為商品,學生成為顧客,因此學生才有膽量評價、批評、罷免老師[5]。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對學生態度和能力的持有明顯的質疑態度,且認為教育已經完全被市場消費觀念侵蝕。
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學生參與評教工作有合理性。陳國良認為學生評教相對於聽課檢查的片麵性來說更為公平、公正;學生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麵評價具有現實性;學生評教機製和評價指標對教師有規範作用;評教結果可約束、激勵教師[6]。高偉認為學生對教學過程信息掌握最豐富,因而最有發言權;學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保證其完全有能力公平、公正評教。盡管他們也同意學生評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些局限性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改善[7]。葉飛則針鋒相對地指出學生評教所反映的不是頹廢的市場消費觀念,而恰恰是民主、平等的觀念。它可以促使師生關係由權威型走向民主型[8]。
通過對兩種觀點的比較,筆者認為學生評教是合理的。評教中的某些問題不能徹底否定學生參與的必要性。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作為教學活動的全程參與者和信息接收者,不可以被人為屏蔽到評價之外。即使不允許學生參與評教,其他評教方式也不一定好。雖然問題客觀存在,但是不能投鼠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