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能力的培養(1 / 2)

淺談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能力的培養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林旭鵬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活動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維活動的源泉和依據。物理實驗能有效誘發學生認知,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物理學習,有助於學生把握事物本質,能深刻地影響物理問題的解決,在教學目標明確的前提下,實驗前的充分準備且工作做得越細,越能開發學生的潛力,越能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下麵我就如何利用各種物理實驗著重培養學生能力談談看法。

一、重視課堂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

初中學生學習物理,都有一定的新奇感,可以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將學生的新奇感轉化為學習興趣,而物理實驗則是保持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各種類型的物理實驗,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了學生的感知並糾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錯覺,從而達到豐富學生頭腦中感性材料的儲存及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例如,如在觀察“摩擦起電”現象時,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過的塑料膜對碎紙屑有什麼作用?②手帕摩擦過的兩塊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時,會發生什麼現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別摩擦過的兩塊塑料膜靠近些,它們之間會產生什麼現象?通過觀察思考,學生自己得出了“摩擦過的物體帶電及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的結論。通過對上述物理現象的觀察,不僅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改進實驗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以往的實驗教學,尤其是學生分組實驗,我們總是要求學生按照課本上的實驗步驟,按照老師的演示步驟一步一步完成的。這樣做雖然可以節約教學時間,組織教學也比較輕鬆,但是對於實驗為何要這樣做,卻不怎麼清楚。為了改變這種依葫蘆畫瓢的教學方法,我們將有些分組實驗做了教學方法的改變,增加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成分,給學生足夠的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學生在做、思、議、改的過程中,對實驗的目的、實驗的過程、實驗現象有了深刻理解。例如,在做《歐姆定律》的實驗時,我們可以利用複習提醒學生實驗中的注意事項,接下來就放手讓學生看書、討論、提問、設計實驗,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不知道移動滑動變阻器,而是換了電阻後就立即進行讀數;在得出電流與電阻關係時,有許多學生都認為“保持電壓不變時,電阻跟電流成反比”是正確的。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研究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討論,參與思考,同時告訴學生:解決同一個問題,其途徑是多樣化的。這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很大益處。

三、鼓勵學生做好課外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

各種物理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特殊的、直觀的實踐,學生在動手完成各種小實驗、小製作的過程中,思維異常活躍,學習欲望高漲,參與意識增強,都迫切希望進一步探索問題。通過實驗,學生學習到的物理知識就比較深刻、牢固。如在光沿直線傳播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好這個課外實驗,利用生活中可以隨意獲取的撲克牌和針,研究針的分身術,在撲克牌上用針紮兩個相距不超過3mm的針孔。然後把針放在撲克牌的背後約2.5cm的地方,用單眼透過雙孔觀察,你看到的不是一根針,而是兩根。若在兩孔的附近再紮第三個孔,當你透過這些孔觀察時,就能看到三根針。紮的孔越多,看到的針越多。觀察時,適當調整撲克牌(轉動或改變撲克牌距人眼的距離),這種現象更清晰。這個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好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外,還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促發學生發散思維,另外還有自製儀器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紙鍋燒水”、“樓梯開關”等小實驗、小製作,課外小實驗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知識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應用創新能力等。任何事物的發展是在實踐過程中徘徊進展的,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挫折和矛盾等都將成為新起點的開端,成為創新火花的碰撞之源,成為發明創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