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法”探究(1 / 2)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法”探究

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作者:劉曉豔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所涉及的幾個層次的內容,其次介紹了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過程及教學效率,再次分析了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的特點,以及其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麵的作用,最後分析了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應注意的事項,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合作學習 教學方法

信息時代,方興未艾的互聯網技術革命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正產生深刻影響,極大地推動了合作學習的發展。網絡教學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網狀的信息呈現方式、時空開放性和廣泛的交互性等特點,為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方便、多樣化的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學習小組的學習效率,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能力、寫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均得到提高。

一、合作學習的概念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於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導並實施,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心理氣氛,大麵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良好非智力品質的發展等方麵實效顯著,很快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並成為一種主流教學理論和策略。在我國,《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效率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及並倡導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處。”由此可見國家決策部門對合作學習的重視。縱觀世界各國合作學習專家對於合作學習概念的認識,合作學習的內涵至少涉及以下層麵內容:(1)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2)合作學習是一種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3)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4)合作學習是以各小組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5)合作學習是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製教學進程的。總之,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礎形成,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特征。其中小組的劃分方法可以多樣化,但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有助於每個小組成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使小組成員在實現預期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彼此協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提高個人學習成效,並實現團體目標。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合作學習的發展。這是因為互聯網拓寬了人們之間的交互方式,提高了溝通效率,極大地幫助人們進行有效的信息組織,這些方麵都是與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緊密相關的。通過網絡,學習者可以實現範圍更廣和質量更高的合作學習過程。

如何在信息技術條件下開展“合作學習”呢?我們把學習者分成各小組或團隊,小組成員利用信息技術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共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小組成員在信息技術環境中進行對話、討論、交流,將數字化的學習材料或數字化的學習信息與小組的其他成員或團體共享。教師扮演“向導”、“監控者”的角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權威的支配,敢於提出觀點,並利用小組組員間的相互影響形成多角度思維,使思想精細化,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參與意識,培養認識、情感和動作技能。和以往的“合作學習”相比,信息技術下的“合作學習”提供了一種數字化的合作學習環境,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協作提供了便利,衝破了時空的限製。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學習者之間交流的資源都是數字化的學習資源,文本語言、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都可以實現數字化。此外,無論是BBS公告班、電子郵件還是聊天室(包括語音聊天室)、視頻會議、虛擬教室,這些學習環境都能為“合作學習”提供各具特色、不同學科特點的信息獲取方式和信息反饋方式,保障學習的正常進行。

信息技術下的“合作學習”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澄清自己所存在的困難,有利於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於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有利於學習者健康情感的形成;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有機會和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合作,這將有助於他們多角度理解問題和形成多種觀點。此外,“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等都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