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法”探究(2 / 2)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的特點

與運用在傳統的班級授課教育中的合作學習相比,信息技術下的合作學習有下列特點:

1.有利於學生更便利地獲取信息。互聯網作為全球性的計算機網絡,提供了廣闊的時空環境。任何一個具備上網條件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找到相關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界限,便於師生、生生之間更好地交互,提高了溝通效率,有助於學習者之間進行更有效的信息組織。

2.有利於知識的保持和真實情境的創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真實情境的創設,認為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互聯網上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多媒體信息,給予學習者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不僅有利於學習者更多更好地獲取和保持知識,而且能夠為意義構建創設逼真的情境。

3.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合作。在借助計算機網絡的合作學習中,分組的靈活性、多樣性得以增強,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處於不同的地理位置,加之教師扮演“向導”和“監控者”的角色,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加能動,學生不僅可以在班集體內自由組合合作學習,而且必要的時候可以在網絡上和其他學習者合作學習交流。

4.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不必麵對麵合作,這就避免了學生怕老師責罵、學生和學生之間爭吵的尷尬。一些學生願意從封閉或半封閉合作交流狀態中走出來參與討論學習,變被動接受信息為主動接受信息,提高自主探索知識的積極性。

四、開展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信息化“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實施課堂教學的各環節,教師首先要設計具有啟發性、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大膽猜測、凝練觀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敢想、敢說、敢做、敢冒險、敢標新立異的人格意識。其次,當學生的活動出現嚴重錯誤時,教師必須指出並更正。最後,教師必須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測評,並及時提供反饋和相應幫助。

信息技術下的“合作學習”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僅要求學生熟練使用網絡通訊工具,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價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加工處理能力、交流和協作能力。

信息技術下的“合作學習”需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交流合作意識。合作學習不能代替個人獨立思考,二者應有密切關係。整個合作學習是一個循環、更新、提高的過程。針對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學習者應在個人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在網上多與小組成員進行協商,對各成員在網上的發言發表評論意見,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進一步補充、修正個人認識,在合作中相互吸納思維的閃光點,在合作中互相監控,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信息技術下的“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把握好小組合作學習的度。小組合作作為一種課堂組織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小組合作學習應該用在重點、難點上,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上。

教師在實踐中必須根據實際需要組織合作學習,參與到學習中,始終監控學習過程,引導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環境為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條件,要營造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考、探究、合作能力。這樣有利於改正傳統教學中的缺點,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建華,李克東.協作學習及協作學習模式.中國電化教育,2000.10.

[2]劉冰.教育網站設計.中國電化教育,2001.1.

[3]周勤.協作學習與網絡教學探討.中國電化教育,2000.5.

[4]馬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國電化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