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開展體育競賽,增強心理素質。體育競賽活動能增強學生的相互協作意識,還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利用體育活動集體性強的特點,我們不妨經常開展競賽活動以此引導學生參與體育競賽活動。這樣,學生在相互配合中增強團隊協調意識,產生互幫互助的情感。尤其是可以幫助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更廣泛地與老師、同學交流,從而感受到集體的力量,這也是提高心理素質的途徑之一。例如:在開展“接力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不同學生的運動能力合理地分成幾個競賽小組,讓小組內成員之間重視自身表現對小組最終取得成績的影響,認識到隻有共同參與並奮力拚搏才能為小組爭光。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各小組順利完成競賽活動。等到競賽結束後,教師要適時給予評價,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幫助失敗的小組總結經驗,深入分析失敗的原因。這樣的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讓那些情緒低落的學生提高了心理素質。
3.實施因材施教,注重激勵評價。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身體素質、家庭教育都存在差異,因此,再讓學生做相同的體育項目與同等負荷的體育運動時就表現出不同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用統一的標準評價學生,而應該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與學生充分溝通之後,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與心理發展狀態,並依照心理發展水平及能承受的運動量劃分不同層次。這樣,就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製定出科學、有效的運動項目,從而有利於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如對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進行集體協作方麵的教育,這樣平衡他們的性格特點。鼓勵他們盡量參加到排球、籃球、足球、拔河等體育項目中;讓那些性格搖擺不定的學生盡量參加網球、乒乓球等鍛煉意誌與決策力強的體育活動中。我們應該對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給予激勵性的評價,讓他們在體育訓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從而身心健康地成長。
4.進行挫折教育,鍛煉學生意誌。初中生生理與心理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體育教師應該遵循這些特點,適當進行挫折教育。偶然的失敗也是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的途徑之一。體育教學有其自身特點,體育訓練或體育競賽中的失敗比其他課程表現得更加直觀、直接,因而更具引導作用。我們不妨設置一些“障礙”,或者故意設置競爭“對手”,激發學生產生挑戰自我的意識。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任何一種訓練都不會一帆風順,如同我們的人生一樣必須經曆風風雨雨。而挫折與坎坷卻能讓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充滿樂趣。例如:在開展“耐力跑”與“跨越式跳高”等難點較大的運動項目教學中,就把這些運動按照其負荷、運動量的大小進行分等,根據他們的運動能力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運動標準。並估測每個學生對運動項目的承受能力,然後利用雨天、雪天等惡劣天氣,讓學生按教師預定的目標完成。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抵禦惡劣天氣的能力,而且磨煉了他們的意誌。
總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及時了解學生的生理發展狀況與心理發展水平,開展科學、合理、有效的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激發興趣、磨煉意誌、提升素養,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