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質教育,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體育教學與研究
作者:盧從飛
初中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還不太成熟,很多時候表現得很脆弱。但是,這正是培養其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體育課堂教學時間對其進行心理素質教育,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訓練,培養他們學習與生活的信心,從而實現體育教育目標。因此,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就成了初中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一、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重要性
1.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體育教學一般在操場進行,這就給師生之間的充分接觸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學生與老師一起訓練,相互之間分組比賽,加強了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樣也聯絡了師生間的情感,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排除了一些學生的心理障礙,推動了相互之間的友誼,避免少數學生產生自閉症。所以,利用體育課堂可以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建立師生與生生間的良好人際關係,使學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質。
2.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心理學認為人的自信心對學習活動的動機及學習活動的影響很大。如果學生失去了自信心,則不僅會讓他們的各科成績下降,甚至還會出現“自閉”等不良現象。應該說少數學生確實語數外課程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們可能在體育方麵有一定特長。因此,體育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長,並發展其特長。這樣,學生就會在體育課堂中找到自信,進而感受到學校生活的快樂,對其學習活動產生促進作用。
3.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因為初中學生年齡小、經曆少,有時不適應太大的學習壓力,而開展體育活動既可以發揮其長處,又能促進其身體與智力的發育。開展體育訓練難度不可太大,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合學生的體育訓練才能起到促進其智力發育的作用,有效的體育訓練使學生感受到比在室內學習更輕鬆。在操場上學生呼吸新鮮空氣,可以開闊自己的心胸,緩解緊張的學習狀態,讓大腦得到暫時放鬆。這樣的體育運動使自己的思路得到更新,從而促進大腦發育,進而實現智力的發育。
二、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途徑
1.開展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在對健康的標準中提出心理健康這個概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體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體育課堂教學的機會,安排有效的體育鍛運動項目,既能達到體育教學目標,更能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麵的輔導。初中階段相對小學而言學習壓力在不斷加大,加上此時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還沒有正確形成,外來因素對他們的影響很大,很容易讓學生的心理產生失衡現象。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衡現象的發生。例如:在教學“跳山羊”時,不少女生存在畏懼心理,更怕男生笑話而不敢練習。為了促使她們盡快掌握基本動作,要求她們先了解這個練習中的動作結構。在教師進行示範後再讓大膽的學生帶頭練習,看到同伴們能輕鬆地完成這個動作,也就增強了自信心,從而大膽練習。教師也可以運用激勵性語言鼓勵,讓她們增強練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