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ing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四用手(做):making flashcards,
making vocabulary lists,
taking notes,
doing a lot of exercises.
通過這樣的歸納,學生掌握起來輕鬆得多,而且記憶深刻。由此可見,教師善於動腦,講究方法,授人以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樂於完成這種新穎、有趣的作業,做到學有所得,由“學會”變為“會學”,這樣的作業能真正達到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二、作業布置的多樣性
一種美味反複食用會讓人乏味,長期采用單一的作業形式,也會讓學生感到厭煩。因此,作業的布置要體現多樣性,教師可以布置有形的(筆頭)作業,也可以布置無形的(口頭)作業。如:
1.布置聽力作業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外,還可以適當布置一些課外聽力作業,如可以采取讓學生提前預習課內的聽力練習,記下一些關鍵詞或選擇一些較簡單的對話讓學生邊聽邊寫,把關鍵信息記錄在筆記本上等方法。還可以采取另一個方法,就是在第二天上課由老師放錄音,讓學生邊聽邊對照自己的答案,看看自己準確率如何。當然,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聽力技巧的指導,培養良好的聽音習慣。隻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布置聽力作業,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2.布置口語作業
英語口語是掌握語言所必需的一種技能,也是學習語言的一種方法。為了避免出現“啞巴英語”現象,教師要堅持布置口語作業,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提高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多年來,筆者堅持采用課前五分鍾的“值日生”報告形式,每天讓一個學生上台輪流用英語做報告。報告內容不限,可以是自己寫的,也可以挑選恰當的課外閱讀文章,學生彙報完之後,再根據所聽到的內容進行問答互動。這樣,台上的同學練習了口語,鍛煉了膽量,台下的同學也得到了聽力訓練,一舉兩得。為了使每一個學生更加重視課前五分鍾的彙報工作,讓“值日生”報告更加規範、更富有成效,我們老師可以采用把每個值日生的報告內容登記起來,進行收集、整理和小結,把報告彙編張貼在學習欄或彙編成冊,布置學生課後當做閱讀材料來使用,使其產生更優的效果。教師平時布置的朗讀、背誦作業,也可以要求學生進行錄音,並定期在班級播放,既讓學生落實自己的作業,重視口語,又讓他們從中聽出自己語音存在的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找出差距,及時彌補不足。
3.布置閱讀作業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鍛煉學生使用英語能力的重要環節。中小學英語教學都強調“側重閱讀”,因為95%的新知識都是從閱讀中獲得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閱讀技巧,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師的責任。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定詞彙量和語法知識,使他們能理解字麵意思等識別技能外,還要傳授語篇結構知識,訓練學生形成抓住文章主題和要旨的技能等。在做閱讀時,大部分教師通常隻要求學生理解,並根據題目要求完成,如單選、判斷正誤、根據問題回答等。筆者認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如果引導學生做更進一步的閱讀後訓練,如:摘抄閱讀文的一些好詞、好句或記閱讀日記等,再找時間看一看、讀一讀,那麼學生在閱讀中的收獲可能會更多。
4.布置實踐性作業
除了這些常規的作業外,我們還應布置一些能讓學生多實踐的作業,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布置動手操作的作業。以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為例,本單元主要學習如何製作香蕉奶昔、水果沙拉、火雞三明治等。筆者先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向父母谘詢、上網查詢或預習課文等,把相關事物製作必需的食材用英語寫下來。課堂上,讓學生分成小組,同時指定學生帶上榨汁機、水果、牛奶、蔬菜、佐料等,製作香蕉奶昔時,由一個學生現場製作,另一個學生(按步驟把製作的全過程)用英語進行“現場直播”,指導他們嚐試用first, next,then等邏輯順序詞描述食物的製造過程,在“樂中學”。這樣的實踐效果很好,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在實踐操作中學習掌握了相關的英語知識。有的小組做蔬菜沙拉、水果拚盤,看著一盤盤色彩鮮豔、形狀各異的蔬菜沙拉和水果拚盤,大家頓時食欲大增。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既掌握了相關食物的製作過程和方法,又品嚐了美味可口的香蕉奶昔、蔬菜水果沙拉,有了真實生活的體驗,既增長了知識,又鍛煉了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