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中英語有效作業的布置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高亞戀
摘 要: 作業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鞏固學生知識,發展其智力有重要的作用。科學地布置作業,組織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訓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 初中英語 作業布置 分層 多樣 有效
“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學本族語如此,學英語更是如此。如果教學得法,便可事半功倍。因此,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上課之前老師必須精心備課,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在作業布置方麵,有備課和沒備課,效果顯然不同。有的老師臨近下課時才想到布置作業,隨便地布置一些作業,事先沒有精心構建作業內容,而且這樣的作業大多以抄寫、讀背為主,如抄單詞、詞組,背課本中的句子、對話或小短文,等等,機械、重複的較多,形式單調。像這樣隨意性大、目的不明確的作業,既不利於發展學生知識整合的能力,又嚴重製約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起不到應有的鞏固和提升作用。那麼,如何設計、布置有效、高效的作業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作業布置的科學性、針對性
作業的布置要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突出重點、難點,同時要達到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承受能力的目的。合情合理地布置作業,既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的文化知識,又能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蓋高樓需要備足建築材料,基礎知識就好比高樓的“磚瓦”,每個學生都必須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從而形成某種基本技能,從而為今後高一級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一般說來,每一單元的重點詞彙、句型,語法聚焦,對話或小短文都屬於基礎知識,大部分教師都會想方設法讓學生掌握。但機械、重複的抄寫和讀背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進而產生應付的心態。經常聽到教師有這樣的抱怨,說學生“連看著課本抄也會抄錯”,因為學生認為這樣的作業沒什麼“技術含量”,所以通常是心不在焉、應付了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是以“組塊”為單位的。首先,教師應把記憶的材料分成適當的組塊,把所學知識歸納整理,使其係統化,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使儲存的知識井然有序,便於邏輯記憶,從而增強記憶的持久性。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對所教內容進行合理分類,提高概括認知能力,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這樣就大大降低難度,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同時方便記憶和運用所學知識。如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 1 “How do you study English?”,本單元單單詞彙就有61個之多(其中要求“四會”的有27個),主要介紹許多學習英語的方法(ways to learn English),如:memorize the words,study grammar,take lots of notes,do lots of practice,join the English club,make sentences using the grammar,ask the teacher for help,watch English movies/TV,listen to English songs, etc.如果教師沒有提醒,不對它們進行歸納,學生(尤其是中下生)要掌握好它們不容易。如何進行有效指導呢?筆者對它們進行了分類,把學英語的方法分成四大塊——聽、說、讀、寫,即用耳朵、眼睛、嘴巴、動手學英語,為了便於記憶,還可以把對應的詞組數用數字1234對應起來,如:
Ways to learn English:1+2+3+4(by doing sth.)
一用耳朵(聽):listening to tapes;
二用眼睛(看):watching English movies,
watching English programs;
三用嘴巴(說): reading aloud,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