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語專業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問題與培養途徑(3 / 3)

(一)營造本土文化教育氛圍,積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外語專業在專業建設方麵要充分發掘本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本土文化融入外語教學,開展探索與實踐,豐富外語教育的內涵,不斷推進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整合。首先確立民族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實現中外文化平等交流和對話。在外語專業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中,明確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引導外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麵堅持接受外來文化與弘揚民族文化並重,立足中華,放眼全球,博采各國文化的精華,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把中外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自身獨特的價值,對於提高本民族的開放性、包容性,樹立強烈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有裨益(高文兵,2013)。

(二)積極進行相關改革。

在教材建設方麵,我國現行外語教材幾乎全部選自外國原版出版物,主要介紹外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內容,反映我國本土風土人情的內容卻很罕見。外語專業要編寫或引進反映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書籍,同時規範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詞彙的英文表達。

外語考試方麵,多年來,我國一直難以改變應試教育的模式,學生過多地關注分數,外語專業教師和學生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語言技能培養上,忽視了文化的教學和學習,尤其不重視民族文化的教學與學習。外語專業考試形式和內容緊緊圍繞西方文化、文學、社會、政治、經濟,幾乎不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必須改變這種僵化的體製,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製訂科學的考試改革方案,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貼近中國的實際。

課程設置方麵,要增加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國學課程、中西文化對比課程等。同時要充分發掘現有資源,在現有課程中添加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比如在閱讀課中適當引入中國文化的英語材料、英語譯本和關於中國的作品,在翻譯課程和聽力課程中加入反映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內容的元素(賴招仁,2012),通過這些辦法,能夠實現外語教學與本土文化學習的有機結合。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各國、各民族文化和諧共生。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外語專業學生必須在接受外來文化時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羅選民,2012),增強對外來文化的鑒別能力,在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積極因素的基礎上,自覺維護、傳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創新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的、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

參考文獻:

[1]陳岸濤.當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缺失與培養[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7):218-220.

[2]高文兵.文化自覺自信的當代價值與大學的新擔當[J].理性思考,2013(9):6-9.

[3]賴招仁.國家文化戰略與高校外語專業發展的新機遇[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2(12):75-79.

[4]羅選民.文化自覺與典籍英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63-66.

[5]王德如.論課程的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4).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名稱:河南省高校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424004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