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日語詞彙與漢文化的關係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覃振桃
摘 要: 日語中的漢字詞彙,受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影響較深。在現代日語詞彙中,多數漢字詞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忠實地保留了古漢語原來所具備的文化含意。
關鍵詞: 詞彙 漢文化 關係
日本與中國同為漢字文化圈國家。除了日本,在曆史上,朝鮮半島、越南都曾是廣泛使用漢字的國家,現在若論漢字在國外的影響力,則非日本莫屬。可以說,一部日本語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內,漢字傳播史、漢語發展史。日語產生以後,在一段時間內,漢字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隨著日本對中國內地文明的吸收發展,漢字在日語中的地位、含意隨之產生了變化,具有了日本自己的特色。但無論是古代日語還是現代日語詞彙,多數漢字詞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忠實地保留了古漢語原來所具備的文化含意。本文摘取日語漢字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詞,對其產生源頭進行簡要探析,以對中日兩國的語言文化交流進行一個簡單的了解。
一、庖丁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故事講述了庖丁熟練的殺牛技巧,並且從中產生了成語“遊刃有餘”。關於“庖丁”的含意,有人認為是“姓庖的廚師”,也有學者認為“庖”本身即指廚師。“丁”,是古代對從事某種專門職業者的一種習慣稱謂,如大家熟悉的“園丁”、“灶丁”等。但無論是何種解釋,“庖丁”二字總是跟廚師聯係在一起的。
日語中亦有“庖丁”(亦作包丁)一詞,雖然有廚師的含意,但已不常用,它一般指“菜刀”。這主要是因為日本人是通過“庖丁解牛”這一典故事了解“庖丁”的,所以斷章取義,認為“庖丁”具有“菜刀”的意思,於是用這個詞代指菜刀。現在日語中這個詞仍然頻繁地被使用。
二、馳走
日本人吃完飯後,要向主人表示感謝,會說一聲“我吃完了”,這句話寫成中文是“禦馳走様”。尤其是別人請客,或者去別人家吃飯,不這樣說是很失禮的。在日語中,“禦”是接頭詞,接在詞彙前麵表示尊敬,而“様”則是接尾詞,接在詞尾表示尊敬。為什麼日本人在吃飯後要說“馳走”呢?
關於日語“馳走”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部分學者認為它典出我國“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生筍”。三國時期孟宗之母病重,想吃竹筍,孟宗便在竹林裏四處“馳走”尋覓,但時值冬季,哪有竹筍可尋,孟宗難過地失聲痛哭,他的孝心終於感動了上蒼而使冬日生筍。日語借用這個典故,表示感謝主人多方奔走操勞,才有了今天這頓美食。
另外一種說法則與佛教有關,傳說中有一個叫“韋馱天”(又稱韋馱)的神,是佛教四大天王三十二神將之首,他以善跑著稱,一瞬可跑三千裏,因此人們稱跑得快的人為“韋馱天”。在日本,韋馱天的神像一直被供奉在禪宗寺院的廚房裏,意為他可以東奔西走尋找山珍海味招待客人,韋馱天的善跑及他為客人的奉獻精神,便是日本人吃完飯時說“禦馳走様”的初衷。其實,日本人重視的並不是食物的豐富與否,而是對主人及其為提供食物做出努力的感激。
三、馬鹿
“馬鹿”一詞,在古漢語中並不存在。日語中的“馬鹿”乃是源自漢語“指鹿為馬”的成語典故。語出處為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日語中的“馬鹿”,意為“缺乏常識”、“傻瓜”、“不合算”等,含義為連馬和鹿都分不清楚,或是膽怯不願說出真相,當然是比較愚蠢、可恨的。這個詞在日語中也是比較常用的,一般對對方言行不滿意或是生氣的時候說,是一種語氣較強烈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