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查中發現,外語專業學生的外語素質普遍較高,能夠流利表達出外語背景文化的相關內容;而對於中國本土文化的特色內容,表達能力有所欠缺,如“麻花”、“油條”、“癩蛤蟆”等很難表述清楚,陷入了為學外語而學外語的桎梏之中。
利用外語介紹中國特色的文化、政治、經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最基本前提。我們所需要的外語人才絕不是一個中國的“洋人”,而是一個既具有本土情懷,又有國際視野的全麵發展的人才。
3.民族文化價值認識上的迷惘。
外語專業學生因接受著西方文化的洗禮,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往往會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來評價中國的現實。在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下,比較關注個人的物質利益和享受,缺乏艱苦奮鬥和集體主義思想,我行我素成為當代青少年的心態之一,淡忘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4.對民族文化興趣不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視社會價值和道德,重視“做人”的準則,和商業時代的消費文化相比,傳統文化的娛樂性不足。在全球化語境下,接受外來文化較多的外語專業學生,在外來文化的熏陶下,耳濡目染,逐漸產生認同傾向和濃厚的興趣。此外,在信息時代,外來消費文化如電影、音樂等充斥著年輕人的生活(陳岸濤,2008)。優秀的民族文化如陽春白雪一般被束之高閣,和外語專業學生漸行漸遠,外語專業學生處在中外文化碰撞的漩渦之中,找不到方向,難以自拔。
(二)原因。
1.中國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缺失。
(1)課程開設方麵,外語專業很少開設中國文化課程,有的院校的外語專業甚至連大學語文課程也沒有開設,有的院校的外語專業即使開設了大學語文也形同虛設。教材建設方麵一味追求國際化,追求原版教材和全麵介紹外語國家文化的教材,這些教材鮮有涉及本土化的內容(王德如,2007)。
(2)教師方麵,在外語課堂上,教師不主動介紹中國文化相關內容,特別是年輕教師,他們一般都是在外語教育的環境中成長的,從小接受外語熏陶,本身的中國文化素養欠缺,課堂上很少涉獵中國文化內容。
(3)學生方麵,外語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裏要接受無數考試,無暇顧及中國文化常識的內容,他們希望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專業課上,一味追求地道的美式表達、英式表達、日式表達等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對外國文化一見鍾情,對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卻置若罔聞。他們甚至認為,本土文化的學習會消解外語和外國文化的學習。
2.西方文化和商業、媒體等的誘導。
文化產品是承載著人文精神和價值的特殊商品,其種類、用途和樣式,無不體現著產品生產國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意識。如果沒有大批諳熟中外文化和具有中外文化敏感性的外語人才,我們就會對所進口的國外文化產品附帶的精神要素缺乏鑒別力,意識不到這些產品所帶來的隱性危害。長期以來,日本和美國利用其文化的獨特性和影響力,大肆銷售其動漫產品和電影大片,輸出產品的同時輸出了文化,這些產品裏滲透著日本式的時尚、美國式的風格,包含著其特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理念,這些產品在中國的熱賣,迎合著世界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年輕人,外語專業學生往往是直接的接受者,久而久之,會逐漸對外來文化產生認同,民族文化會因此備受冷落。
三、培養外語專業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途徑
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本、擴大知識麵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很少會進一步深入探究產生文化差異的社會曆史根源,及其對政治、經濟、社會的深遠影響。宏觀環境的變化賦予外語專業和外語專業學生新的文化使命,外語專業學生必須承擔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