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個性色彩語言評價,提升小學語文課堂價值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詹永亮
摘 要: 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語言評價是評價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頻率最高、影響最大的一種方式。課程改革使得教學過程越來越民主化、人性化,評價的主體再也不是以往的管理者,也不再局限於被動地接受評價,“學生學業成績”不再是評價老師和學校的唯一指標。促進學生身心全麵、和諧發展,堅持從學生全麵發展的需要出發,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生成,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注重教師主體作用和個性能動作用的發揮。作為教育杠杆的評價功能構建個性色彩語言評價更能關注學生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實踐意識,提升小學語文課堂價值。
關鍵詞: 個性評價 小學語文 課堂價值
一、發揮個性評價的判斷、提升、延伸功能,關注學習過程
語文教師在貫徹新課程理念時,不應隻從概念上理解,從形式上改變,應著眼於語文教學的本質,從文本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學習有困難者給予點撥,給予表現優秀者表揚的同時,還應幫助其反思經驗,再提供指引,幫助學生提升,延伸學生思維空間,使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建構知識、技能。教師需要進行建構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判斷、提升、延伸功能。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淺水窪的小魚》時說:“下麵請小朋友讀課文《淺水窪的小魚》,看誰讀得好!”第一個學生拿著書讀了一遍,教師評價:“你讀得真棒。小青蛙表揚他。”(示意學生表揚)學生機械地齊聲喊道:“呱,呱,頂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讀能力差一點的學生,他有點緊張,讀得沒有激情。教師隨即說:“你要繼續努力,誰還來試試。”此生低著頭坐下。第三位是女生,聲音清脆,教師給她的評價是:“你讀得真有感情,我們向她學習。”學生齊聲呼喊:“向你學習。”一節課下來,掌聲、喊聲、表揚聲不絕於耳;“真棒”“頂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輝映,課堂氣氛熱烈,似乎學生的學習勁頭很高,學習自立性得到了發揮。我們應理智看到這些漂浮在表麵上的模糊評價,在學生學習中起的引導價值有多少?原來低沉的課文格調被激揚的表揚聲淹沒。“真棒”,學生真棒在哪裏,不知道;“真有感情”,學生朗讀何處感情處理得好,沒點出,充滿怎樣的感情,弄不明白,隻能是“霧裏看花”。此時的激勵性評價隻是起到單純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揚學生的朗讀水平得不到提升,隻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卻自鳴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揚,而不時眉飛色舞,卻不知道下次如何應用朗讀技巧。再看那位讀得不怎麼樣,令教師不太滿意的學生,他更會因此而摸不著方向。原本朗讀技巧沒有掌握好的他,當眾“獻醜”後,沒有得到老師的點化,讓他朝哪個方向“繼續努力”。
我們的判斷,不隻是好不好、對不對式的簡單判定,而是在明辨是非中幫助學生總結、反思經驗。例如教師對第一位學生評價:“從你低沉的語氣中,我聽出了你此時的心情是多麼的難過。”相信此生會主動積累朗讀此類情感基調句子的經驗,並加以鞏固,對以後的朗讀具有啟發性的作用。
二、顧及對象的心理感受,促進個性發展
雖然課程改革的浪潮已經掀起,教師從思想上己認識到了學習主體參與評價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課堂評價中十分注意讓學生多參與評價。但以師評為主的傳統評價模式對學生評價的影響是深刻的。一些學生存在優生說的看法都有道理,中等生一般都還差點兒,後進生肯定是漏洞百出的思維定勢,唯師心態時刻左右學生的評價標準,造成課堂互動式評價名存實無,隻有軀殼沒有靈魂,隻有形式而沒有效果。
例如一位教師請了一位平時成績中下、寡言少語的男孩誦讀課文,原本這個學生課前在家長的指導下已經會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了,但由於緊張,漏讀了一個“了”字,可比起以前還是有進步的。教師請大家評一評。有的說:“他連句子都讀錯了,少了一個字。”有的說:“他聲音太輕。”有的說:“他讀得沒感情。”似乎一無是處。教師接著說:“誰比他讀得更好?”這位學生低著頭坐下,再也沒有主動發過言。
無論哪個班級,都有幾位能說會道、積極自信的學生,這些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與能力比較強,在課堂中發言的機會多,相比更能取得教師的“芳心”。經常激勵與肯定,他們在班級中鶴立雞群,成了“明星學生”。與之相對的則是一大批普通的“百姓學生”。好的學生的朗讀總是被認為很有感情,後進生雖然先在家長的幫助下,讀得很流利,而且讀得較有表現力,但還是被同學們雞蛋裏挑骨頭,自信又一次遭到打擊,垂頭喪氣地坐下了,以致本節課再也沒有舉過手,而一句“誰比他讀得更好”讓更多的“百姓學生”望而卻步,知難而退,這真是顧及一兩個,打擊一大片,課堂成了個別優生表現的舞台。這種互動評價,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習主體,不能有效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不能顧及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感受,至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更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