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構建個性色彩語言評價,提升小學語文課堂價值(2 / 2)

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於證明,而在於改進”。在每個教學環節,充分發揮教師評價的魅力,欣賞學生自評與互評的精彩。滲透教師的關愛、包容和鼓勵,這樣就能為課堂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使課堂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殿堂,獲得更大價值的生命超越和個性發展。假如麵對學生對該生批鬥式的否定評價,教師顧及對象的心理感受,換一個角度引導:“可他比上一次少錯了一個字呀!這說明他在進步。”效果如何呢?該生會在教師相信的目光中,大家的期盼中,很努力地讀好。其他學生在教師寬厚的評價引導下,不再隻盯著他成績平平、寡言少語等缺點,而將眼光轉移到發現他的進步上。以該生的原有經驗、原有水平為參照,肯定他今天的進步,且相信他一次比一次進步大。變“糾錯”為“覓優”,鼓勵和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形成獨立評價心理,不唯師,不從眾,不受思維定勢的限製,不奉承“明星學生”,不貶低“百姓學生”,大家都是有看法的、獨立的評價者,都是力求上進並始終進步的被評價者。這樣的互評,對評價者是一種利用語文時空施愛的語文教育,於被評價者而言是語文課堂中一種無聲的愛的滋潤,它關愛每個評價主體和每個學習主體,讓所有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提高。

三、個性互評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評價體係,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麵的發展潛能。美國教育學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測評。本著評價是為學生服務,“讓每一個孩子都品嚐到成功喜悅”的原則,我們重視課堂評價的生存與發展,注重互評方式。互評顧名思義就是互相評價,包括師生評價、生生評價。我認為,互評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不是簡單地評“好”或評“壞”問題,更主要的是在評價過程中,讓學生有所收獲。通過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各方麵發展情況,知道“好”好在哪裏,“不好”在何處,看到自己的進步,進一步樹立信念和自信心,自始至終從內心發出欲獲得成功的強烈願望,從而激發自主探究的欲望,在互動中促進多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它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單一的師生授受關係,給課堂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小學生學習心理學角度來說,首先,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學生在課堂上所想、所說、所議、所評,成了課堂教學的焦點,它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對智慧的挑戰,成了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其次,促進了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通過發表評價意見促進了分析事物、推理判斷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分析別人語言表述的完整性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在與別人交流議論的過程中拓寬了思路,觸發了靈感,啟迪了思維的創新。最後,促進了學生人格的完善。在學生互評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多方麵評價,激活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交往能力,激勵了學生奮發向上,互相合作與競爭,從而促進了人格的健康發展。尤其促進了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的個性化品質,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會合作與交往,促進學生的新型人際關係在學習交往過程中得到和諧發展。

總之,教學評價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在每個語文教學環節中,教師都應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讓個性色彩語言評價走進學生的心靈,欣賞學生自主與自互的精彩,滲透關愛、包容和鼓勵,這樣就能為課堂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使課堂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殿堂,使學生獲得更大價值的生命超越和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蓓菲.新課程視野中的學習評價.語文教學通訊,2005.7-8月刊.

[2]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7.

[3]孟繁華.賞識你的學生.海南出版社,2003.6,第1版.

[4]王曉春.今天怎樣做教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