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閱讀,觸摸語文真性情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薛春燕
摘 要: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並非一蹴而就,並非朝夕之事。文章提出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拓寬思維深度,受到情感熏陶。
關鍵詞: 個性閱讀 問題閱讀 對比閱讀 對話閱讀
一、注入個性,進行練習說話
讀出個性,通俗地講是“讀出自己”,就是自己實際的生活經驗,與文章中讀到、引起感悟的一個詞、幾句話或某段內容產生“共鳴”。這既來源於學生的真實生活,又離不開他們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從詞句中發揮想象,讀出獨特感受,有助於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我在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時,與學生交流“翻山越嶺”一詞。有的學生說:“就是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條條嶺。”我示意學生抓住本段中“拉著”、“背著”、“年複一年”等詞語再次細心體會,以拋磚引玉:“這麼多年,母親就是一直在山嶺上翻越啊?”學生們有的笑出聲,繼而凝眉思考,有的學生舉手發言:“除了翻越山嶺,母親為了撫養我和妹妹,肯定還要做很多活,吃很多苦。”我以這個話題加以引導:“是啊!母親的生活特別艱難。”我自然而然地指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夏日炎炎,為了讓我們,母親;滴水成冰,為了讓我們,母親;天還沒亮,母親;夜深了,母親……”
二、讀出問題,培養靈活思維
所謂“讀出問題”,就是邊讀邊發現不懂或者有疑問的地方,進行質疑、斟酌,也就是帶著問題走進文章。《灰椋鳥》中“我翹首遙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許多黑點向這邊移動”。為什麼說是“黑點”?灰椋鳥黑乎乎的,其貌不揚,為什麼在第五自然段中卻被描述成“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帶著這些問題,是吸取文本語言營養的第一步。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觸摸這些文字,學生產生了很多問題,這樣暢遊在詞句的海洋中,思維能力得到培養。教授四年級下冊古詩《池上》時,我讓學生先齊讀整首詩,讀到“偷采白蓮回”一句時,我明顯感覺到聲音顯得淩亂,有的學生在互相對望,待他們讀完,我發問:“讀出什麼不對的地方了嗎?”一生舉手回答:“我覺得讀‘偷’有些別扭,感覺怪怪的。”一些學生笑出聲來。我問道:“一點不錯,偷可是不光彩的行為呀!”我問:“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偷偷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呀?”話音剛落,教室裏就像炸開了鍋,一隻隻小手舉起:“我小時候趁媽媽不在,偷偷抹了她的口紅。”“下雨了,我穿著爸爸新買的皮鞋在玩水。”“我把媽媽買的鹽當成沙子玩。”其他學生隨聲附和。看著他們神采奕奕的眼睛,我再次問道:“那你們這麼做開心嗎?”“開心極了!”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啊,這個小娃也像你們一樣頑皮呢,他偷偷地采了白蓮,他會怎樣呀?”“他肯定十分開心。”“他會又蹦又跳,高興地叫起來。”“他可能會偷偷地捂著嘴巴笑。”經過一步步引導,學生們深刻理解了“偷”字在詩句中的特殊含義,再讀詩句的時候,變成了另外一幅情景:學生讀到“偷采白蓮回”時,聲音格外響亮,特別整齊,嘴角還帶著微笑,眼睛也特別閃亮,別提有多認真,仿佛自己成了那個天真頑皮的小娃,學生們沐浴著詩的溫情,沉浸在遐想中。
三、引入對比,點燃情感火花
抓住語句中的“隻言片語”,閱讀表達才能更生動、傳神。《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我在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沙漠中的綠洲》一課時,典型句式教學就十分注重再現這一理念。“這裏,土是鹹的,水也是鹹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讓學生談了自己的理解後,我繼續引導——既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土和水都是鹹的,那麼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呢?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