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妙閱讀,觸摸語文真性情(2 / 2)

1.“這裏,土是鹹的,水也是鹹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

2.“這裏,土和水都是鹹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

學生先是一頓,很快興奮了。我看到有幾隻手迫不及待地舉起。一生回答:“‘鹹的’出現了兩次,這是重複強調。”我繼續發問:“那我要表達‘我們常熟的山和水都是美的’,怎麼說更好呢?”學生不假思索地齊聲回答:“我們常熟的山是美的,水也是美的。”我追問:“像這樣通過重複進行強調的用法,本段中還有一處,發現了嗎?”學生把目光聚焦到了課文第3自然段,有的幹脆讀出了聲:“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水,買來樹苗和花草……”教授這一典型句式,我沒有滿足讓學生知道該句運用了反複強調的手法,而是順應學生理解,引導比較兩個句子,讓學生自己發現、領悟,並在實際運用中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感悟了語文知識,提升了言語智慧。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朗讀,不用老師再指導點撥,學生也能把這個典型句式讀得有聲有色,把文本內容讀得聲情並茂。

四、對話作者,拓展主題深度

將“薄書讀厚”,豐厚文本的內容,才能拓展主題深度,讓閱讀的意境更深遠、遼闊。在教授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廣玉蘭》一課時,如何讓學生明白作者詠的是廣玉蘭這個物,抒的是心中的情?我讓學生將目光聚焦課文第3自然段,大部分學生喜歡品賞剛剛綻放的廣玉蘭和盛開的廣玉蘭,因為它們很美。能根據“迫不及待、剛剛綻放、嬰兒的笑臉”等詞句讀出廣玉蘭的甜美純潔,惹人喜愛。對於花瓣凋謝的廣玉蘭,個別學生隻能根據字裏行間傳達的“信息”,簡單籠統地理解“廣玉蘭有蓬勃的生命力”,囿於這種浮於表麵的粗糙理解,學生當然無法深入作家內心,朗讀自然顯得單薄無力。

為了讓學生深入作家內心,我做了這樣的指導:古往今來,人們寫花,更多的是寫含苞欲放時的期待與盡情盛開時的喜悅,很少寫花的凋謝。為什麼陳荒煤先生偏偏要寫花凋謝,而且寫得如此詳細?我出示了另一位作者寫廣玉蘭的片段:廣玉蘭的花期十分短暫,花開後,色澤就開始一天一天變暗,如那隔年的窗紙一般,一種陳舊的鏽色漸漸地傳遍了整個花朵,直到枯萎、凋謝。每朵花凋謝之時,我都有一份禁不住的悲愴湧上心頭,那散落的葉片就如一片散落的悲哀,久久地縈繞在心頭。同樣寫廣玉蘭凋謝,有什麼不同?通過與課文內容對比,學生們發現:同樣是寫廣玉蘭凋謝,一個看到的是新生命的孕育,感到由衷的喜悅;一個看到的是花兒的陳舊、枯萎,悲哀久久縈繞。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對廣玉蘭“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感受,再讀“花瓣凋謝的廣玉蘭”片段時,學生不約而同挺直了背,聲音響亮,讀得有板有眼。

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果學生無法感同身受,就無法走進作家心裏。在學生對“花瓣凋謝的廣玉蘭有蓬勃生命力”有了一定感悟的基礎上,我追問:“作者寫花,其實是在寫什麼?”相機引入資料《陳荒煤苦難與流亡的人生》,讓學生閱讀資料後,對作家有了更深的認識:陳荒煤一生坎坷,他的生命就像這廣玉蘭花一樣,曾經輝煌,但又經曆種種磨難,而他卻從凋謝後的廣玉蘭花看出了蘊藏的生命之美、希望之美、力量之美。這是對生命的一種禮讚,他其實是在用花自比。學生有了這樣深刻的認識,再回到課文中讀“花瓣凋謝的廣玉蘭”片段時,我發現他們的臉色是嚴肅的,莊重的,甚至是神聖的,特別是讀“花雖凋謝,卻孕育著新的生命,展現出生生不息、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一句時,聲音如蘊金石,擲地有聲。最後,我對課文內容作了小結:不一樣的心態,看到了不一樣的花開花謝。這時候的花,不再是簡單的花,它飽含作者的深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老師要送給我們同學一個讀書的好方法——把薄書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