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對閱讀感興趣至關重要。在教學中要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概括地講可從以下方麵著手嚐試:
1.通過介紹作者激發閱讀興趣。教學中經常要介紹作者,通過作者的生平、經曆,使學生產生好奇心,促使學生閱讀其作品。例如:蘇軾被貶的經曆與雄奇豪放的“大江東去”;朱自清的民族傲骨與清新流麗的“荷塘月色”。這些無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通過片斷賞析激發閱讀興趣。語文教材中經常選取一些名篇片斷,如曹禺、老舍的戲劇,魯迅、茅盾的小說,郭沫若的詩歌,還有鬱達夫、徐誌摩、林語堂等人的小品文。在課堂上,通過對片斷、小品的欣賞,使學生體會作品的美妙意境,從而激發他們繼續閱讀的興趣。
3.融情於課堂教學是激發興趣。充滿激情的教學引導,可以使學生更充分地認識到通過閱讀作品所體味到的美是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麵對一篇優美的散文,教師運用準確、生動傳神的語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沉浸於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用豐富的表情感染學生,使學生身在課堂而情與文相融,從中領會美、欣賞美。李吉林老師曾說:“一旦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麼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教師一旦將感情滲入教學之中,講台就不再是一方淡而無味的三尺之地,而是師生心靈相通、情感相融的橋梁,是引導學生走入文學殿堂的小徑。
4.要重視讀與寫的結合,以寫促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語文老師要重視讀與寫的結合,要求學生每人都準備一個積累本或者讀書反思本,並自取一個名字,記下課外活動閱讀中的理解感悟,積累閱讀中遇到的優美文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應組織學生定期相互交流賞析。老師指導學生時要注意督促檢查,使學生持之以恒。隻要學生有了習慣,有了毅力,通過一年或幾年的訓練,就一定會積累豐富的素材,下筆流暢,妙筆生花。
5.設疑引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一些學生閱讀課文,經常滿足於字麵意思的了解,尤其是閱讀現代文,總覺得一讀就懂無疑可問,無問可思,把教師講解當成“耳邊風”。對此,教師可在學生並不在意的地方設疑提問,引發學生議論。因為“疑”是刺激學生思維的誘因,是激發學習的動力,它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學生樂於思考,急於思考。
如教學《變色龍》,針對小說結尾“那群人就對赫留金哈哈大笑”這輕易被學生滑過的細節,我問:“那群人在‘笑’什麼?為什麼‘笑’?”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學生或翻看課文,或凝神思考,或低聲耳語,而後紛紛發表見解。
總之,語文課堂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陣地,而且是引領學生認識古今中外文學大師,進入真、善、美世界的橋梁,理應成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藝術殿堂。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思考總結,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風格,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