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如何進行會議口譯的短期譯前準備工作
文學語言學研究
作者:鄒麗
摘 要: 會議口譯作為一項獨立性、不可預測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它包括的不僅僅是對信息進行接受、解讀、傳達等口譯現場性環節,譯前準備作為口譯現場外的一部分,在口譯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以往的研究中,受到廣泛關注的是口譯技巧,但是若要取得會議口譯的成功,則譯前準備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文將譯前短期準備工作分為語言和非語言兩大層麵,從雙語思考、術語準備、對發言人和服務對象的語言背景了解等語言層麵,以及背景知識的準備、文具的準備和設備的檢查、團隊合作和臨場心理準備等非語言層麵,闡述了如何進行短期譯前準備工作。
關鍵詞: 短期譯前準備 語言層麵準備 非語言層麵準備
一、譯前短期準備的作用和意義
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促進了我國在國際大舞台上地位的日益提升,日趨頻繁的國際跨文化交流充分凸顯了口譯作為溝通之橋梁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使之成為深受人們青睞的行業。然而,口譯知識及技巧的不足,往往導致一係列問題,其中以會議組織者、講話者及觀眾的超預期最突出。充分的譯前準備包括背景知識的準備、對發言主題和發言人的了解、專業術語的準備,它有助於提高譯員在口譯過程接受與理解信息的能力,使口譯更加順暢有邏輯,它在提高譯員接收和理解能力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譯員短時記憶的負荷。此外,充分的譯前準備可以增強譯員的心理承壓能力、應變反應能力。了解任務主題、發言人、服務對象和口譯現場,讓譯員對口譯任務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有適度預期,提前準備對策,從而從容麵對現場狀況。即使是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充分的準備會給譯員自信心上帶來優勢,從而增強譯員的應變反應能力。
二、短期譯前準備的兩大層麵
(—)如何做語言層麵的短期準備
要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譯員,譯員必須精通源語和目的語。譯員除了平時要堅持聽、說及“影子練習”等長期的語言訓練外,在接到口譯任務後的短期譯前準備過程中,在語言方麵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1.在了解會議主題背景知識的過程中,要積極調動雙語思考,可以事先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的方式,拿到發言人的講稿或演講稿摘要,做好專業術語的準備。閱讀英文資料時,要考慮中文的相對應的表達;閱讀中文資料時,要考慮英文的相應表達;其中專業術語要特別準備雙語版本的表達。由於很多時候譯員遇到的領域都是比較專業的,比如醫藥法律,譯員不可能背誦各個行業的所有術語,因此在完成口譯任務之前,譯員要弄清楚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什麼類型的術語,事先做好準備,列出詞彙表,未雨綢繆。
2.網上搜索相關演講者的介紹或提前與發言人取得聯係,事先了解他/她的演講風格與用詞。為了讓聽眾有效、完整、準確地接收信息,口譯員應當事先同發言人取得溝通,了解發言人的口音語調特點、用詞偏好、說話的速度和風格,了解發言人喜歡即興演講還是念書麵稿的講話方式。如果是念書麵稿件,口譯員就要意識到此次發言是作者字斟句酌、費心構思的產物,因此具有句式複雜、結構嚴謹和信息量大的特點,譯員必須處於高度專注狀態,謹防發言人脫離發言稿臨時發揮講話,避免出錯;相反,如果發言人選擇即興講話的方式,在發言過程中往往就會出現思索、停頓、重複、更正的行為,譯員因此可以獲得思索理解並整理表達的時間。同樣,了解發言人的語速是為了幫助譯員順利完整地完成口譯任務,尤其在同聲傳譯當中,當發言人的語速超過譯員的限度,交傳譯員會無法做出完整可用的筆記,影響口譯質量,因此有必要同發言人溝通好可接受的語速。
3.與主辦方溝通,會前了解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不同層次的聽眾對譯員傳達的信息理解程度也會不一樣,這就要求譯員應當把了解聽眾的組成與數量作為譯前準備的重要內容之一。針對聽眾的受教育程度及對會議主題的了解情況,是普通聽眾還是行業技術專家,所需要的譯語表達方式和風格自然不一樣。對於一些專業術語和行業縮用語,如果是在領域專家交流從事翻譯活動時,就沒必要進行專業術語的解釋,但是對於普通聽眾而言,這些術語的解釋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