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英漢關於死亡的委婉語解讀中西文化差異(1 / 2)

從英漢關於死亡的委婉語解讀中西文化差異

文學語言學研究

作者:鄭琳 周麗傑

摘 要: 委婉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一種文化現象。本文從文化價值觀、宗教和倫理等方麵,對英漢兩種語言中關於死亡委婉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更好地解讀兩種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 委婉語 對比分析 中西文化差異

一、委婉語概說

關於委婉語的定義,常見的說法有:(1)“用一種不明說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說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悅的含義不夠尊重的表達方法。”(2)“委婉語就是用婉轉或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某些事實或思想,以減輕其粗俗的程度。”委婉語,是指“當人們不願意說出禁忌的名物或動作,而又不得不指明這種名物或動作時,就用動聽的詞語來代替,用隱喻來暗示,用曲折的表達來提示”(張滌華,1988)。

在中國,避諱,又稱諱飾,源於周朝,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英國作家George Blunt於16世紀80年代初首創euphemism一詞,將其定義為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Enrich 1985)。

二、中英“死亡”委婉語異同分析

漢語和英語中對死亡的說法均有很多不同的表達,從中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生死觀。

(一)從“死亡”委婉語看中西文化的共性

從死亡的意義來講,中西方都涉及為國獻身,具有不同程度的愛國主義色彩,因此為國而亡的委婉語一般都含有褒義。如英語中有grounded for good,making the ultimate sacrifice,to do one’s bit,to lay down one’s life;漢語中有“為國捐軀”、“以身殉國”、“殉國”等。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是中西方文化所共同倡導的。

英漢委婉語都有通過身體反應表達死亡的描述。例如漢語中用“停止了呼吸”表示生命的終結,英語中也有相應的to breathe one’s last。漢語中有許多與“氣”相關的委婉語,如“咽氣”、“斷氣”、“氣絕”等。此外,英漢語還從人體的不同部位描述死亡,如漢語中的“閉眼”、“瞑目”,“心髒(或脈搏)停止了跳動”等說法,英語中也有從咽喉或心髒部位對死亡進行描述的,如to have throat trouble或one’s heart stops beating等。

英漢語言中的死亡委婉語均大量使用比喻,二者相同的是都將死亡比作休息或是睡眠:漢語中有“長眠”、“安息”、“沉睡”等,英語中有to sleep,to be gone to sleep,to be at rest,to have found rest,to be laid to rest等。另外,兩種語言中都有將死亡比作回家,如漢語中有“大歸”、“長歸”、“大還”、“回老家”的說法;英語中有to be at home and free,to go to one’s long home,to go home in a box等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