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英漢關於死亡的委婉語解讀中西文化差異(2 / 2)

(二)從“死亡”委婉語看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從死亡委婉語看出中西倫理等級觀念差異。我國古代封建等級製度嚴明,上下尊卑區分很清楚。《禮記·曲禮(下)》就明文規定:“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襪,庶人曰死。”在西方,對於不同階級的死亡的不同婉稱就比較少見。西方人大都崇尚個體主義,崇尚人生來平等的理念,即所謂的“All men are born equal”。歐洲中世紀曾流傳著一條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人固有一死,不管教皇、國王、乞丐和小偷都一樣。)(束定芳,1995)在這樣一種土壤中,自然不可能產生那種社會階層等級分明的委婉語。

中英表達“死亡”的禁忌語反映了東西宗教信仰的不同。在中國,人們多信仰佛教、道教等,為多神論信仰。道教認為生與死是沒有區別、互相轉化的,這是一種達觀淡泊的生死觀。因此,受道教影響,就會有“物化”、“遁化”、“遷形”等表達。然而,道教強調長生不老,肉體成仙,因此,又有“羽化而登仙”、“升天”、“仙逝”、“駕鶴西遊”等說法。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在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以後,產生了獨特的生死觀。佛教認為人是在“六道”中輪回的,苦難和煩惱沒有止境,隻有皈依佛門才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因此,佛教把死亡稱為“坐化”、“歸寂”、“圓寂”等。在西方,人們多信奉基督教,在宗教信仰方麵呈一元化。

從死亡委婉語看出中西價值觀念差異。東方文化更注重死亡的社會價值,所謂“殺身成仁”、“求生以害仁”,漢語有關死亡的委婉語,如壯烈犧牲、英勇就義、為國捐軀、以身殉國、馬革裹屍等就都充滿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

三、結語

死亡委婉語是委婉語中比較典型的一種,折射出不同文化間的異同。委婉語是在某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孕育而生的,反映該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等。因此,在學習外語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學好該語言的語法知識,更要學會深入地了解該語言獨特的曆史背景和文化習俗,從而真正掌握這門外語,在實際交流過程中避免語用失誤,更好地實現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Enrich,D.J.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M].New York,1985.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語研究:回顧與前瞻[J].外國語,1995(5).

[3]錢春梅,付友相.漢語委婉語的語用闡釋[J].賀州學院,2009.

[4]史菊桂.漢英死亡代用語跨文化比較研究[J].大慶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