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一個個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或殺或貶,一批批鑽營拍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他死後,人們都罵他“死有餘辜”。
心胸狹隘的人不會有很好的結果,往往是害人害己,最後落得被眾人唾罵的下場。人生像一首詩,有甜美的浪漫也有嚴酷的現實。麵對世事沉浮想要“勝似閑庭信步”,就得有豁達的襟懷。
豁達能給自己帶來愉快,狹隘隻能讓自己更加痛苦。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受了批評後跑到一座山上,對著山穀大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這時,這個孩子聽到從山穀的那邊也傳來同樣的一個聲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孩子害怕了,他跑回家對媽媽說,山穀裏有一個壞孩子跟他作對。媽媽微笑著把孩子重新領到山上,讓孩子對著山穀大喊,“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隻聽得山穀也大聲回應:“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其實,當你豁達地對待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同樣豁達地對待你。力是相互的。就像那個孩子一樣,他不願意放棄被批評的苦惱,得到的是更多的“苛責”。而當他放下自己的煩惱的時候,他得到的是愛的鼓勵。
與其抱怨世事繁雜,與其和親人朋友慪氣,與其幹那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那還不如嚐試著用豁達去撥開雲霧,眺望晴空。那麼天底下的美景還有什麼你看不到的呢?
《魯濱孫漂流記》中,魯濱孫孤獨一人流落荒島。那兒沒有人,沒有衣物,沒有住所,而魯濱孫卻堅強地活了下去,他親手建起小屋,還在屋子旁種了糧食,最終得以回到祖國。
如果魯濱孫隻坐在荒島上怨天尤人,我想他必會死在荒島上。以豁達的心情麵對生活,生活中將處處是陽光。
在我們麵臨困頓,身陷人生低潮之時,若我們畏,懼怕,奢望逃避,那隻會令我們越陷越深,找不到方向。凡人畢竟不是聖賢,如果說逃避也是一種態度,那我們何不豁達一些,坦然接受。想起普希金說的,陰鬱的日子裏需要鎮定。那麼麵對挫折,我們應該說:“人生狹隘之處要豁達。”
隻有真正的學會了豁達的對待別人,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才能更加自信地去處理各種問題,麵對殘酷的社會。積極改變自己,不要抱怨人生有一首歌唱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太多,愛太少,苦難忍,錢難賺……”這首歌的確唱出了一些人的心聲。很多人都覺得活得累,於是抱怨變成了最方便的出氣方式。但抱怨除了眼前的短利以外,很多時候不但不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惡化。如果抱怨上了癮,不但人見人厭,自己也整天不耐煩。
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人幾乎對任何事情都不滿,好像自己前世裏是皇孫貴婦,怎麼都無法接受當前的平凡生活。有一對夫妻結婚後天天鬧矛盾,最後去見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米爾頓?艾立克森。老艾聽罷雙方滔若江河的抱怨,說了一句話:“你們當初結婚的目的就是為了這無休無止的爭吵抱怨嗎?”那對夫妻聽了頓時無語。據說後來重新恩愛似蜜。
有種人“寬於律己,嚴以待人”,任何事都是別人的錯,其實那是自戀主義者的表現。因為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所以任何不利自己的東西都是他抱怨的對象。
抱怨是人性中的一種自我防衛機製,要完全斷絕的確很難。如果你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做到停止抱怨,那麼至少應該在抱怨的時候提醒自己,這個抱怨隻是暫時的出氣宣泄,可做心靈的麻醉劑,但絕不是心靈的解救方。
一個真正超越紅塵瑣碎的開悟者,第一要達成的境界就是停止抱怨。麵對一切的誤解、攻擊、詆毀、讚譽、過獎,開悟者都能做到以開放的心坦然承受。古人道“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那就叫“不畏紅塵遮望眼,月輪穿沼水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