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金錢價值,抑製心靈貪婪(1 / 3)

猶太人流傳著一個關於欺騙的故事:一個人來到智者麵前向他訴苦,說有人騙了他。

智者問他:“那麼他做了什麼呢?”這個人說:“他說他能夠把任何一種金屬變成金子。他做給我看了,我親眼看見了事情的發生。然後他說,我應該把我所有的金子帶來,他將使它變成10倍的金子。所以我集中了我所有的金銀首飾,而他拿著這些逃走了。他騙了我。”

智者告訴這個人:“是你的貪婪騙了你。不要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你是貪婪的,而貪婪是愚蠢的。你希望你的金銀首飾變成10倍多,那個念頭騙了你,那個人隻不過是利用了這個機會,如此而已。你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如果他不騙你,別人也會把你給騙了。”

所以,是誰在騙不是問題,關鍵是你有沒有貪婪的本性,你有沒有會上當受騙的劣根性。如果有人騙你,這顯示你有某種希望受騙的傾向。如果某人能夠對你撒謊,這意味著你和謊言有某種親和力。一個真實的人是不可能受騙的,一個生活在真實中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說謊者的犧牲品的。隻有一個說謊者才會被另一個說謊者欺騙,否則沒有可能性。

在理財活動中,貪婪是最要不得的。如果你貪婪,你不僅僅容易上當受騙,更容易失去機會。大家也許都聽過《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故事開頭寫一個老頭兒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邊,住在“一所破舊的小木棚裏”,老頭兒天天撒網打魚,老太婆天天紡紗織線。這些事實表明老頭兒家裏很窮,老太婆當時也是愛勞動的。

接著,作者寫老頭兒打到一條金魚,不要任何報酬,將它放回了大海。但是,老太婆知道這件事以後卻破口大罵,硬逼著老頭兒去向金魚要一隻新木盆。金魚滿足了老太婆的要求。但是老太婆又破口大罵,讓老頭兒再去要一座木房子。金魚給了她一座木房子。隨後,作者又描寫了老太婆三次向金魚提出要求的情形。

第一次,老太婆表示“不高興再做平凡的農婦了,她要做世襲的貴婦人”。金魚滿足了她的要求。第二次,老太婆聲稱“不想再做世襲的貴婦人”,“要當個自由自在的女皇。”金魚又一次滿足了她的要求。第三次,老太婆聲稱她已經“不高興再當自由自在的女皇”,而“要當海上的女霸王”,並且要金魚親自侍奉她,聽她使喚。這一次,金魚不但沒有答應她的要求,還收回了以前送給她的一切。當老頭兒從海邊回來時,他看到的“仍舊是那所小木房”,老太婆麵前“還是那隻破木盆”。金魚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已經看出老太婆貪婪的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每個人都在無止境地努力著,都在努力追求一種更好更高的生活品質,這是正常的需求,就像老太婆開始需要的“小木盆”和“小木屋”,但每個人都有一份“貪心”,這份“貪心”一旦失去了控製就會如同大海的波濤一樣反噬自己的靈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漁夫老婆的夢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隻有控製住貪念,使這種夢想控製在法律道德所允許的範圍內,才能不至於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金錢是人人都喜歡的東西,但是獲得金錢的最恰當的途徑隻有一條,那就是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賺取合理的回報。投機往往會失去機會,貪婪往往會一無所有。

有個猶太婦女到百貨公司去購買東西,回到家裏把東西從袋中取出,忽然滾出一枚戒指。她並沒有買這樣貴重的東西。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小兒子,並領著小兒子一起找拉比,請教如何處理這件事。拉比給她講了《猶太法典》中一則故事:

猶太拉比西蒙?本?舍塔靠砍柴為生,每天要把砍的柴從山裏背到城裏去賣。拉比為了節省走路的時間,研究《猶太法典》,決定買一頭驢來代替。

拉比向阿拉伯人買了一頭驢牽回家來。徒弟們看到拉比買了頭驢回來,非常高興,就把驢牽到河邊去洗澡,結果驢脖子上掉下來一顆光彩奪目的鑽石,足足有10克重!徒弟們高興得歡呼雀躍,認為從此可以脫離貧窮的樵夫生活,專心致誌地研讀《猶太法典》了。

可是,出乎徒弟們意料的是,當他們把鑽石的來曆告訴拉比後,拉比領他們趕快去街上把鑽石還給阿拉伯人。拉比說:“我買的隻是驢子而沒有買鑽石,我隻能擁有我所買的東西,這才是正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