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楊聯陞《陳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講筆記》,載台北《傳記文學》,第16卷第3期,1970年3月。卜汝克臨,即布魯克林(Brooklyn)。韻卿師母,指楊步偉,字韻卿。
[31]趙元任、楊步偉《憶寅恪》,載《談陳寅恪》,俞大維等著,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
[33]陳寅恪《致鄭天挺》,載《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徐高阮(1914-1969),字芸書,浙江杭縣人。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頗受陳寅恪賞識。後參與政治,加入共產黨,一度出任中國共產黨北平市委組織部長,1935年被國民政府逮捕送至南京憲兵總部關押。出獄後因與中國共產黨北平市委李葆華等領導以及清華大學蔣南翔等之間存在尖銳意見分歧,被開除黨籍,徹底絕了從政之路。抗戰軍興後,徐先後在滬江大學和西南聯大受業於陳寅恪、傅斯年等大師,在學術上多有創見發明,深得陳寅恪器重。1948年3月10日,陳寅恪曾為徐著作《徐高阮重刊洛陽伽藍記序》一篇,文中追述徐氏校注此書的經由,並推許其“不獨能恢複楊(南按:東魏楊衒之)記之舊觀,兼可推明古人治學之方法。他日讀裴、劉、酈三家之書者,寅恪知其必取之以相參證無疑也”。陳把徐氏之作與前三家並列,可見對徐的推崇與期待已超出常人。惜後因種種原因,徐終未成為陳的助手。1949年,徐赴台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有《山濤論》等著作問世。
[34][36][鄧廣銘《在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閉幕式上的發言》,載《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35]載《申報》,1948年12月15日。
[37]王昊《文人南渡》,載《曆史學家茶座》,總第八輯,2007年6月出版。
[38][62][63][67][70][《胡適日記全編》,第七冊,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39][40][41][47][北京大學檔案館,全宗號(七),目錄號第一號,案卷號1231。
[42][43][《申報》,1948年12月17日。
[44][46][《申報》,1948年12月18日。
[45]胡適《北京大學五十周年》,載《國立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一覽》,北京大學出版部1948年印行。北京大學乃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所國立大學,原為京師大學堂,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立,為戊戌變法的一大“新政”。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光緒帝有意維新圖強,於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舉辦京師大學堂,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臣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此詔不僅表達了光緒皇帝變法的決心,也拉開了“百日維新”的序幕。1912年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關於北京大學在國際高等學府中的座次問題,1960年6月5日,胡適在出席台北師範大學建校14周年的演講中,有過這樣一段話:“1936年,我曾代表北京大學參加哈佛大學成立三百周年紀念,有五百多個世界各地的著名學術機構和大學的代表都去道賀。在一次按照代表們所代表學校成立年代為先後的排隊遊行中,埃及的一個大學排在第一,但在曆史上這個大學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是可懷疑的。實際可考的,應該是排在第二的義大利(意大利)佛羅倫斯大學,才真正具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北京大學是排到第五百五十幾名。”(胡適《教師的模範》,載台北《新生報》,1960年6月6日)
[48]《齊如山回憶錄》,齊如山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