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巫寶三《紀念我國著名社會學家和社會經濟研究事業的開拓者陶孟和先生》,載《近代中國》,第5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出版。
[13]《竺可楨日記》,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14][17][陳槃《師門識錄》,載《傅故校長哀挽錄》,台灣大學1951年6月15日印行。
[15]俞大綵《憶孟真》,載台北《聯合報》副刊,1997年3月26、27日。
[16]陶希聖《傅孟真先生》,載台灣《中央日報》,1950年12月23日。
[18]北京大學檔案館檔案。全宗號(七),目錄號第一號,案卷號1231。函中的石誌仁,字樹德,時任平津鐵路局局長。實齋,當指華北“剿總”副秘書長焦實齋。黃澂,字敏功,乃陳雪屏在西南聯大時的門生,時為國民黨青年部頭目之一。
[19]《胡適雜憶》,唐德剛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季羨林《為胡適說幾句話》,載《胡適還是魯迅》,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出版。
[21]《沈衛威講胡適》,沈衛威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此為青年學者沈衛威訪問北大教授鄧廣銘的記錄,這個說法與下列兩家基本一個格調。如學者石原皋說:“蔣介石送三張飛機票,要他們立刻走,思杜雖無法阻止父母親走,但他卻堅決留下來不走,他不留念美國的生活,寧願留在祖國做些事情。”(石原皋《閑話胡適》,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又,胡思杜的本家胡應華說:“胡適的二兒子胡思杜解放前和胡適在北平一起生活,他思想進步,蔣介石接胡適時,要求他也一起走,接胡適的飛機也給他留了座位,但他堅持不走,留下來迎接解放。”(胡應華《我對胡適家庭的一段回憶》,載《天涯讀書周刊》,總第76期,2008年)
到了1989年,隨著思想開放和實事求是精神的提倡,一些教授、學者的思想,也從太虛空裏的妄念中漸漸擺脫出來,與時俱進地試著說點老老實實的真話。如前所述的鄧廣銘,就對胡思杜留守北平之事有了不同於以往的新的說辭。雲:“胡思杜在美雖然讀完大學,但因不認真學習,所以學無所長。胡先生對他一直很不滿意。當他跟隨胡先生回國後,雖和他的父母同住,並且也有人想為他介紹到某大學去教書,胡先生卻堅決反對,並說:‘不能讓他指靠我胡適之吃飯。要為他找工作,必須待他自己學有所成,能夠獨立謀生之後。’還說:‘他這個人,凡和他初次見麵的人,都可以聽到他漫談希臘、羅馬,古今中外的許多事,使人莫測高深。但你如第二次、第三次和他見麵,他仍然是向你漫談這些東西,即無條理,又無係統。’據當時情況看,他之所以不肯把胡思杜帶走,是因為南下後,前途未卜,他不願意把這個包袱背走;並不是胡思杜接受了新思想,不願隨行。”(《胡適與北京大學》,鄧廣銘口述、蘇敏整理(1989年),載《百年國士》,王大鵬編著,商務印書館2010年出版)就從常理上分析,鄧廣銘此次口述除了說胡思杜隨胡適回國這一點有誤外,其他事實與論斷較之上述石、胡等輩諸說,當更為可信。
[22][25][《致傅斯年》,載《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
[23][27][28][29][《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卷中,蔣天樞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24][32][《陳寅恪詩集》,陳美延、陳流求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26][52][《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校訂版),第六冊,胡頌平編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