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山河崩裂(1)(3 / 3)

眼看這位學生無力阻止,中共方麵又轉而找到傾向共產黨的陶孟和對李濟委婉相勸,李仍不買賬,決定一意孤行,並對陶曰:“如果你陶孟老能保證這批古物不在戰爭中被毀,並有科學證據說服眾人,同時能擔當起這個責任,那我就放棄。”陶孟和當然拿不出科學證據,更不敢擔當這份與江山社稷緊密相連的“國之重器”存亡之重責,於是乃罷。對此,李濟以譏諷的口氣說道:“你陶孟老不是也帶人跑到上海的租界躲起來了嗎,對於我們做的事又橫加指責,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台灣與南京同為中國的領土,並不是外國人的領地,在整個大陸都籠罩在炮火中的非常時刻,中華民族的珍寶應該放到祖國領土最安全的地方去,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陶孟老也不要揣著明白裝糊塗,為自己在政治上做投機取巧的打算才是。何況《左傳·宣公三年》周朝王孫滿對楚子有言:‘成王定鼎於郟,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命所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中山先生締造之偉大中華民國,還沒有到玉石俱焚的時候。”[7]陶孟和聽罷,感到自己也不過是這個戰亂年代的一葉漂萍而已,打算固然有,但人微言輕,哪裏能阻止得了如此重大的事宜?遂不再強勸和阻攔。

1948年12月20日,滿載國之重寶的“中鼎”號軍艦拔錨起程,由上海進入激流洶湧的台灣海峽,向陌生、神秘的基隆港駛去。在行程中,因“船是平底的,遇到風浪,船搖搖擺擺,顛簸不定,船上的箱子又沒捆好,船向左傾,箱子便滑到左邊來,向右傾斜,箱子又滑到右邊去了,隆隆之聲,不絕於耳。海軍司令又托船長帶了一條狗。它又在那裏不住地狂吠,加以風聲、濤聲,這些押運人員直覺得是世界末日要到了”。[8]軍艦在大海裏顛簸了一個星期,直到27日才到達基隆港。後來,據隨李濟押運的那誌良聽中央圖書館館長蔣複璁說:“在古物裝上船後,又傳來幾天前在海峽,海浪打沉一條船的消息,許多老友勸李濟不要跟船走,李回答說,物在人在,免得子孫唾罵千年。從南京到基隆,文物安全抵達,老先生也差點癱倒,其精神壓力之大可想而知。”[9]

由於前方戰事吃緊,海軍一時無船可派,第二批運輸珍物包租了一艘招商局的海滬輪,該船船艙較大,僅史語所的古物、資料就裝載了934箱。1949年1月6日海滬輪拔錨起航,僅三天即到達基隆。

第三批是海軍部派來的一艘“昆侖”號運輸艦,當古物裝載時,海軍部的人員眷屬拖兒帶女呼呼隆隆地擁向船艙搶占座位。杭立武仍用老辦法請出海軍司令桂永清前來勸阻。此時國民黨軍戰事更為不利,人心越發焦灼慌亂。那誌良說:當桂永清命令眾人下船時,“大家都哭了,希望老長官原諒他們,幫他們的忙。那種淒慘的樣子,使得總司令也落了淚。他沒有辦法可想,隻有準許他們隨船去了”。[10]

該艦自1949年1月29日開出,直到2月22日才抵達基隆港。至此,五家機構共4286箱古物、資料、珍貴圖書、檔案等全部運完,無一件損壞。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運去的珍貴文物就多達2972箱,這批文物後來存放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史語所僅“內閣大庫”檔案就多達311914卷(冊),其中明代檔案3000多卷(件)。這批珍寶與其他文物先借放於台北楊梅鐵路局倉庫,後轉南港史語所辦公大樓資料庫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