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還都南京(1)(3 / 3)

今值國土重光,東返在邇。言念別離,永懷繾綣。用是詢謀,鹹同醵金伐石,蓋弇山有記,峴首留題,玉跡嘉言,昔聞好事。茲雖流寓勝緣,亦學府一時故實。不為刻傳以宣昭雅誼,則後賢其何述?銘曰:

江山毓靈,人文舒粹。舊家高門,芳風光地。滄海驚濤,九州蔚灼。懷我好音,爰來爰托。朝堂振滯,燈火鉤沉。安居求誌,五年至今。皇皇中興,泱泱雄武。鬱鬱名京,峨峨學府。我東曰歸,我情依遲。英辭未擬,惜此離思。

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同人傅斯年、李方桂、李濟、淩純聲、董作賓、梁思永、岑仲勉、丁聲樹、郭寶鈞、梁思成、陳槃、勞榦、芮逸夫、石璋如、全漢升、張政烺、董同龢、高去尋、夏鼐、傅樂煥、王崇武、楊時逢、李光濤、周法高、逯欽立、王叔岷、楊誌玖、李孝定、何茲全、馬學良、嚴耕望、黃彰健、石鍾、張秉權、趙文濤、潘愨、王文林、胡占魁、李連春、蕭綸徽、那廉君、李光宇、汪和宗、王誌維、王寶先、魏善臣、徐德言、王守京、劉淵臨、李臨軒、於錦秀、羅筱蕖、李緒先同建。

有人說史語所於1940年10月遷來李莊,離開的時間是1946年10月,其間正好六年。因此,碑文中所言“五年”,實應為“六年”之誤。[7]其實若細考究起來,無誤,此碑刻於1946年5月,書寫碑文當更早些,這個時候離史語所同人遷來的時間為五年半左右,或者還不到,因而刻寫“五年”亦可說得過去。當然,若刻“邇來五年多矣”,就更準確了。此為小事一樁,順便提及而已。

另一點需要提及的是,碑文落款名單中,有的人當時並不在李莊而在其他機構服務,如李方桂正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淩純聲調任教育部邊疆教育司司長等。此碑鐫刻之時,董作賓曾專門去函詢問李方桂何去何從,是否有與史語所同人一起複員回京的打算。1946年5月24日,李方桂回函董作賓說:“家母已八十,非飛機無法返平,而弟又必須陪走,故恐不能與所內同人同行。經與薩總幹事商議,已蒙允許,囑弟函告吾兄,補一申請先行返都手續。”[8]

就在李方桂準備陪母返北平的時候,在美國由耶魯大學轉入哈佛任教的趙元任曾動了攜家回國,繼續到史語所當他的語言組主任的念頭。趙向學校當局遞交辭職書時,校方不允,趙隻好推薦李方桂接替他在哈佛的職位,以換取回國的機會。身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但仍兼史語所語言組代主任的李方桂,接到趙的信函,當即決定攜家赴美。對於這個頗為匆忙的決定,李氏後來在他的訪問錄中透露:“(我)必須去哈佛的真正原因是為了領薪水,因為我沒有錢了。”[9]說這話時,李方桂顯得相當輕鬆、幹脆和直白,似乎再也沒有其他的理由,去美國就是為了一個“錢”字。

1946年夏,李方桂托人把老母送往北平,自己攜家眷離開成都,轉赴上海搭乘一架美國海軍的軍用飛機直飛檀香山,未久來到哈佛大學欲替換趙元任,但趙元任卻由於其他原因未能成行。後來又因哈佛在人事安排方麵發生變故,趙李二人分別轉入伯克利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任教。李方桂此次美國之行,成為西去的黃鶴,一去不返,自此與史語所同人隔海相望,莫之奈何,趙元任也暫時打消了回國的念頭。當複員回京的中央大學學潮迭起,原校長辭職,國民政府欲請趙元任回國接任校長一職,趙在給朱家驊的回電中謝絕未就。

當內戰爆發,共產黨翻盤,江山易主之際,經中共統戰人員秘密做“政治思想工作”,趙李二人再度動過回大陸的念頭,但學校當局不願放人,二人亦未再固執己見。自此,“趙元任的回國夢在伯克萊(南按:今譯伯克利)結束,而我的夢在西雅圖化為泡影。事情的結局總是這樣”。[10]李方桂後來如是說。

李方桂飛抵美國弄錢去了,在李莊的學者們卻還在為生計與複員還都之事大為犯愁。1946年8月9日,傅斯年的侄子傅樂煥致函傅斯年,表示自己患病非常嚴重,無法隨史語所同事一道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