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船來,穿過李莊鎮外的田野,又跨越500多級台階,大汗淋漓的傅斯年終於登上了史語所大本營——板栗坳。董作賓見傅氏到來,長籲了一口氣,直言不諱地說道,史語所已是人心渙散,特別是家屬們看到同濟大學陸續東遷,已是人去廟空,整個李莊越來越沉寂難耐,於是焦躁不安,三天兩頭跑來詢問複員歸京之日。受其感染,青年們也坐不住了,議論紛紛,不知是誰打聽的小道消息,說傅斯年可能要接替朱家驊出任教育部長,以後再也不管史語所了,同人們也開始惶恐不安,大有樹倒猢猻散之感。青年學者與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學生們,除了每日做著複員東歸的白日夢,再也無心搞什麼學問和研究了。若不趕緊想法加以安撫,一群男女老少悶在這個形同葫蘆一樣的山坳裏,恐怕早晚要出事兒。
傅斯年聽罷,知道自抗戰勝利後,自己連續在重慶—北平—昆明—南京之間來回奔波,表麵上搞得紅紅火火,且在媒體上出盡風頭,不免有小道消息傳播開來,直至弄得史語所同人信以為真,且攪得人心惶惶。他苦笑著,嘴裏說聲“糟糕,這都是我的罪過”,心生一計,當場在董作賓的工作室找出一張白紙,潑墨揮毫,上書“傳言孟真要當官,斯年離所不做官”幾個大字,親自掛在牌坊頭大門的一邊,以明心誌,也算是對史語所同人一個無聲的解釋。
隨後,傅斯年與董作賓商討了複員的具體計劃和處置措施。當晚,召開史語所同人會議,傅除了當麵表白自己不會拋下眾人到南京做官,還明確表示不管遇到多大困難,最遲至10月,也就是長江枯水期到來之前,一定要像《聖經·舊約》中所說的摩西帶大家走出埃及一樣,回歸到那“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就是那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石頭城——南京,讓大家得到應有的快樂與幸福。
傅氏的一席話,令眾人如同深夜中突然望到遠處霧色朦朧中燦爛的燈火,愁雲頓消,鬱悶之心境豁然開朗。
一個星期後,傅斯年接到朱家驊發來的電報,令其速至南京出席國府緊急會議,傅不得不再一次離開李莊。沒料想,這是他在李莊的最後日子,日後的歲月,李莊的山山水水隻能在夢中相見了。
英辭未擬,惜此離思
1946年10月5日,前往重慶接洽船隻的人員已與民生輪船公司談妥,史語所返京在即。身在北平的傅斯年電示董作賓:“公物即搬山下,弟已分電京渝接洽,船隻恐必須在重慶換船,弟月中返京,盼十月中本所能遷移。前因停船及沿途困難未敢即動,今因江水將落勢須速辦。”[6]董作賓接電後,迅速組織所內人員行動起來。
在這座山坳裏一口氣憋了六年,終於盼到了重返京都的一天,所內男女老少聞此消息皆精神振奮,情緒昂然,大有杜工部當年《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心情:“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眾人於淚眼婆娑中收拾行李,打點包裹,盤算著回到南京將怎樣開始新的生活。
早在此前的幾個月,史語所同人就決定在這塊哺育過自己的熱土上,留下一個標誌性紀念物。在董作賓具體策劃指揮下,幾十名當地土著和史語所幾位年輕的研究人員,將一塊大石碑從山下運來,於板栗坳牌坊頭最醒目的地方立起——這便是史語所在李莊這塊庇護了“下江人”六年的文化聖地所留下的一件最為重要的曆史見證。
紀念碑碑額為董作賓用甲骨文書丹“山高水長”四個大字,其意乃借用宋朝大文學家範仲淹名句。當年範在他那著名的《嚴先生祠堂記》結尾處,以飽滿的激情與至誠頌揚他的老師:“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而如今,對滋養庇護了自己近六年的山川大地與鄉鄰百姓,史語所的學者們同樣以這一動人的詞句來表達內心的感念之情。
碑額下是“留別李莊栗峰碑銘”幾個大字,銘文由史語所才子陳槃撰,勞榦書。文曰:
李莊栗峰張氏者,南溪望族。其八世祖煥玉先生,以前清乾隆年間,自鄉之宋嘴移居於此。起家耕讀,致資稱巨富,哲嗣能繼,堂構輝光。
本所因國難播越,由首都而長沙、而桂林、而昆明,輾轉入川,適茲樂土,邇來五年矣。海宇沉淪,生民荼毒。同人等猶幸而有托,不廢研求。雖曰國家厚恩,然而使賓至如歸,從容安居,以從事於遊心廣意,斯仁裏主人暨諸政當道,地方明達,其為藉助,有不可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