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北大春秋(5)(2 / 3)

當然,傅斯年上書的目的不僅在此,根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古訓,既然聚義廳這把椅子自己不願或不便來坐,也不能便宜了別人,總要自家弟兄來坐才好。於是便有了下麵這妙文:

抑有進者,北京大學之教授全體及一切關切之人,幾皆盼胡適之先生為校長,為日有年矣。適之先生經師人師,士林所宗,在國內既負盛名,在英美則聲譽之隆,尤為前所未有。今如以為北京大學校長,不特校內仰感俯順輿情之美;即全國教育界亦必以為清時佳話而歡欣;在我盟邦,更感興奮,將以為政府選賢任能者如此,乃中國政治走上新方向之證明;所謂一舉而數得者也。適之先生之見解,容與政府未能盡同,然其愛國之勇氣,中和之性情,正直之觀感,並世希遇。近年養病留美,其政府社會,詢谘如昔,有助於國家者多矣。又如民國二十四年冬,土肥原來北平,勾結蕭振瀛等漢奸,製造其所謂華北特殊化,彼時中央軍與黨部撤去久矣,適之先生奮臂一呼,平津教育界立刻組織起來以抵抗之,卒使奸謀未遂,為國長城,直到七七。蓋適之先生之擁護統一,反對封建,縱與政府議論參差,然在緊要關頭,必有助於國家也。今後平津將仍為學校林立、文化中心之區,而情形比前更複雜。有適之先生在彼,其有裨於大局多矣。越分陳辭,敬乞鑒宥。肅叩

鈞安!

傅斯年謹呈 八月十七日[42]

與一般的推薦書大為不同的是,傅氏的這些話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可謂暗伏玄機。作為自由知識分子的胡適,在許多方麵並不受蔣介石真心喜歡,但胡適對國民黨政府又多是以“客卿”的身份“小罵大幫忙”,大範圍與蔣政權尚屬於一股道上的人,處在內憂外困中的蔣也要拉攏利用,但與黃埔軍校嫡係又大不相同。如果傅氏上書沒有後麵幾句話,或許蔣介石還要考慮、掂量一番,有了這幾句,情形就變得非同尋常。傅斯年在不動聲色的起承轉合中暗含了刀兵,並為胡適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加重了砝碼,其筆鋒之犀利強勁,直讓人想起諸葛孔明的《隆中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傅斯年一番縱橫捭闔,把胡適的身份和地位上升到治國安邦不可或缺的高度,以及矗立在平津學界不可撼動的定海神針,有胡適即有平津。蔣介石信以為然,遂決定任命胡適為北大校長。9月4日,國民政府頒令:“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呈請辭職,準免本職,任命胡適為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未到任前,由傅斯年代理。”[43]

像當年劉備與諸葛亮沒有想到作為持節駐守的關羽將軍竟大意失荊州,不但做了刀下之鬼,最終導致複興漢室的局麵和希望全盤盡翻一樣,此時的蔣介石與傅斯年也沒有料到,三年之後的冬日,駐守平津的學界領袖胡適,於赤水洪流與炮火硝煙中棄北大倉皇南遁,再次上演了一出曆史悲劇。

周作人罵傅斯年“驢鳴”

就在傅斯年、鄭天挺、周炳琳對蔣夢麟的離職滿含悲憤口誅筆伐之時,遠在美國的胡適,一直持冷靜、客觀的態度看待這一變故,並以和事佬的口氣不慍不火地為蔣開脫,強調夢麟此舉實乃是“為政府征調,隻是暫局”雲雲,以此消融北大諸教授的怨聲與憤慨。當國府發布胡適出任北大校長的消息後,胡沒有推辭,而當時他在美國的尷尬處境也不容許推辭。回國執掌北大,無論是對胡氏個人還是政府,都是一件保存體麵、如釋重負的最好解脫機會。但在正式出山之前,像過去皇帝登基需要有一個“勸進”程序一樣,表麵上的“遜讓”文章還是要做一做的。於是,胡適拍發了一封致朱家驊、蔣夢麟(南按:胡文稱孟鄰)、傅斯年三人的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