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蔣夢麟此說並不虛妄,當是苦思焦慮的結果。此時的西南聯大已今非昔比,黨派滲透,各種政治勢力介入,使原本較為平靜的校園變得風起浪湧,波詭雲譎,不知什麼時候就將發生奪魂索命的血腥事件。而這個時候,蔣氏對西南聯大那些所謂的左派文人如聞一多、吳晗等輩的囂張氣焰,頗看不順眼,深感西南聯大在聞、吳等“另類”人物的暗中操縱下,已卷於黨派政治鬥爭的急流旋渦而不能自拔,血腥之氣已在整個聯大校舍彌漫飄蕩。麵對這一險象環生、處境難料的艱危情勢,蔣夢麟感到自己桑榆已晚,寒秋將至,再也無力與之抗衡和周旋了,對聯大局麵逐漸失去信心,最終產生了對傅斯年所說“聯大局麵之下無辦法,一切待將來”的頹廢之想,以及“北大沒有希望”等消極心理。在這一悲觀、頹唐的心理作用下,蔣氏開始為自己的前程打算,並考慮脫身之計。因了這諸多方麵的緣由,便有了傅斯年給胡適信中所言,蔣與北大教授之間的感情越來越“不算融洽”了。
除了以上的緣由和心理動機,還有一點令蔣夢麟心裏感到恐懼的是,時逢亂世,若遇到一個善良寬厚的明主,知識分子們尚可苟延殘喘,甚或人五人六地生存下去。而一旦遇到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帝,或比秦始皇帝還要惡劣霸道的新主子,那就不是一場“知識分子改造運動”可以了結的了。稍有不慎,即身陷囹圄,甚至遭遇滅門之災。在這曆史動蕩的轉折點上,寧肯做一個無聊的政府幕僚或幫閑,也比做一個朝不保夕、奔波忙碌的“丐幫”幫主要平穩安全得多。此次入主宋子文幕府,說不定通過宋氏家族的斡旋,還可以順梯登天摘月,撈取更大的高官厚祿,以便獲得在童年時代心向往之的家鄉那位學台“封藏在箱子裏麵的神秘禮物”。——正是懷揣這樣一個輝煌的夢想,蔣夢麟才不顧北大同人和士林好友們的竭力勸阻,甘願在宋氏小朝廷效犬馬之勞而置聯大於不顧。至於西南聯大解體之後北大何去何從,是有希望還是“無希望”,是死是活,已決心入主宋氏堂廟的蔣夢麟就顧不得許多了。
在學界一片惋惜、困惑甚至怨懟、斥責聲中,國民政府於同年8月免去蔣夢麟北京大學校長職。經蔣介石授意,政府欲任命有“大炮”之聲譽的傅斯年為北大校長,以維持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