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小鎮故事多(6)(2 / 3)

他又說:“我原配妻子多蘿西·瑪麗·莫伊爾·尼達姆(南按:李大斐),於1987年去世,時年91歲。我們共同度過了64年幸福生活。後來,我和魯桂珍於1989年結婚。結婚儀式是在基茲學院的禮拜堂內,由學院院長同時也是我的導師約翰·斯特德主持舉行。那是在儀式結束後舉行的三明治午餐會上的話了,兩個80開外的人站在一起,或許看上去有些滑稽,但我的座右銘是:“就是遲了也比不做強!”(李約瑟《以廣闊的視野思考問題》,曾維才、曹永剛譯,載《李約瑟文錄》,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國科學技術史》按計劃共有七卷,前三卷皆隻一冊,從第四卷起出現分冊。

劍橋大學出版社自1954年出版第一卷起,迄今已出齊前四卷,以及第五卷的九個分冊、第六卷三個分冊和第七卷一個分冊。由於寫作計劃在進行中不斷擴大,分冊繁多,完稿時間不斷被推遲,李約瑟終於未能看到全書出齊的盛況。

1981年9月23日,李約瑟於上海所做題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編寫計劃的緣起、進展與現狀》學術講演中,在感念王鈴的同時,還說過這樣的話:“在1957年王鈴離開劍橋去澳大利亞時,《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二卷業已出版。我認為劍橋大學出版社是值得稱道的。當時他們接受的是一項不尋常的任務,知道這部書至少得出七卷,誰知以後竟要出到二十冊之多。當時我作為漢學家,也完全默默無聞;人們隻知道我是一個生物化學家兼胚胎學家。然而劍橋大學出版社的董事會卻具有遠見卓識,認為我們的編寫計劃應當得到支持,而且給了我們這樣的支持。”又說:“王靜寧去澳大利亞後,我說服了今天在座的魯桂珍來代替他作為我的助手。當時她已經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秘書處工作了九年。九年的暌違,使她不太願意再回到實驗室去搞營養科學和生物科學了。我就勸她改行成為醫藥史、醫學科學史和生物科學史的專家。我勸說她來到劍橋,全力投入我們的編寫計劃,甘苦與共。現在,她是劍橋大學東亞科學史圖書館的副館長。”

[37]《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導論,李約瑟著,王冰譯,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38]在中國,翻譯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工作,一直受到特殊重視。

1964年,周恩來總理曾指示有關部門把這部巨著譯成中文出版,中科院即組織力量著手翻譯,因“文革”爆發,此項工作未能順利實現,一直到1975年才由科學出版社分為七冊出版了原著的第一卷和第三卷中譯本。在此前後,台灣方麵在陳立夫主持下也組織翻譯並陸續出版了第一卷至第四卷以及第五卷第二、三兩冊的中譯本,共十四冊。1986年12月,由中國科學院與有關部門組織成立了“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委員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為主任,一大批學術名流擔任委員,並有專職人員組成的辦公室長期辦公。所譯之書由科學出版社與上海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十六開精裝,遠非“文革”中的平裝小本可比擬。

所出各卷書目如下:

第一卷導論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1954

第二卷科學思想史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1956

第三卷數學、天學和地學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1959

第四卷物理學及相關技術

第一分冊物理學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羅賓遜(K.G.Robinson)部分特別貢獻;1962

第二分冊機械工程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1965

第三分冊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

李約瑟著,王鈴、魯桂珍協作;1971

第五卷化學及相關技術

第一分冊紙和印刷

錢存訓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