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亞萱:覆水難收的《肩上蝶》(2 / 3)

接下來的兩天,導演終於出現了,雙方談了十幾個小時,但一直也沒有達成共識。給導演看93分鍾版,他勉強看了一點也沒有看完。最終不歡而散。

事已至此,最終我們權衡一廠各個方麵,投資方與發行方最終放棄了93分鍾版本的上映計劃。因為負而輿論已經造成了,所有沒有看到片子的人都挺張之亮。我們當時顧慮的是,如果真的上93分鍾版本的,先不說審查,會不會遭到大家的抵製?對票房的負麵影響會不會更大。此外,還要送審,製作拷貝,上映再即,時間上也不允許了。至此,7月8日,124分鍾版本上映。

上海電影節的參賽始末

影視圈:為什麼不讓《肩上蝶》參加上海電影節?

王亞萱:參加上海電影節的消息我們也是從導演那裏獲知的。5月30日《肩上蝶》在北京舉行了久石讓音樂試聽會。那天導演心情很好,他說收到了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通知,並且是開幕片。我們經過考慮,不希望影片參賽,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原因。第一,之前已經做過相關業內人士的小規模放映,收到的反饋不是很好,說實話我們對影片不是很有信心,如果觀影後爆出負麵的口碑,那麼電影上映時的宣傳就無法掌控。第二,我們一直在與導演協商93分鍾版本的事情,如果124分鍾版本參展就算公映了,93分鍾版就不能拿到公映許可證了。而且電影節上也要用膠片放映,93分鍾版當時也來不及做膠片。第三,我們考察了了去年的《海洋天堂》、前年的《麥田》,它們都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對票房並沒有太多幫助。我們主要分析了《麥田》,因為《肩上蝶》和它有很多的相似之處,綜合考慮後覺得不能去做開幕影片。

就此事劉總親自給導演打電話,但導演不接。劉總又寫了郵件,意思是希望導演看在多年情誼上,考慮一下資方的難處等等,導演以短信回複,表示不讓參加電影節,就是對電影、對所有工作人員的不尊重。後來,廣電總局的領導親自打電話過問此事。之後我們又與上海電影節組委會溝通,說明了實際情況,《肩上蝶》決定參加電影節,組委會也決定該片由開幕影片變為參賽影片,由放映三場改為放映一場。

影視圈:既然電影節的問題已經解決了,為什麼還會在電影節上爆出相關新聞?

王亞萱:爆出那樣的新聞我們也很意外,後來分析,之所以這樣,可能是導演不滿意這樣的參賽方式。畢竟這是他久未謀麵後的作品,一定是希望通過電影節被更多的人關注和認可。

影視圈:新聞爆出後你們是如何應對的?是否意味著資方與導演關係徹底決裂?

王亞萱:新聞出現得很突然,況且當時又全力忙於93分鍾版本公映許可證的事情,都無暇顧及新聞的影響了。

其實劉總與張之亮導演從始至終也沒有發生過正在的衝突。有疑義了也一直是在溝通解決,發展到如今這個局麵是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新聞爆出前也不知道導演還有這麼大的怨言。在我的印象中導演一直是謙謙君子,很紳士,很有禮貌。所以到現在我們都會有不真實感,溝通起來怎麼會那麼沒有餘地和堅絕。後來我們分析可能很多事也未必是導演親自去做的,他的身邊也有許多人,也許會出一些主意,攪亂了局麵。我們認為這樣的可能比較大。

電影需要專業化運作

影視圈:電影確切的投資是多少?當初是否做過有可能投資失敗的心理準備?

王亞萱:電影拍攝完成實際上是花了3400多萬,但因為整個周期拖得比較長,後期開銷費用很高,加上宣發,最終投入是近6000萬。

其實自從樣片出來後,我們估計的票房差不多就兩三千萬,因此也一直不停地給劉總做工作,讓他有心理準備。當初投資時,導演說《肩上蝶》一定會比《墨攻》好看,甚至做出過3億票房的預期,至少1.5億的票房是沒問題的。因此劉總對這部作品曾經比較樂觀。所以當影片出現問題,前景堪憂的時候劉總是非常不開心的。

影視圖:這是劉總第一次投資影視嗎?最終造成這個結局是否因投資人不懂電影?通過這件事總結了哪些經驗教訓?

王亞萱:劉總的確不懂電影行業,但他最大的問題不是不懂電影,而是太過於信任他人。

劉總與導演最初是朋友,認為他人品很好,做事沒有問題,並且拿過許多獎。而且這個年紀的人,不可能拿自己的名譽、信譽去開玩笑。所以劉總一直都非常信任張之亮導演。確切地說劉總第一次投資影視是張導的動畫片《法典之迷》係列。後來導演建議成立一個公司,稻草家族應運而生。劉總的態度始終是我幫你把公司開起來,隻要你別讓我賠太多就好。他沒把這當成生意。正是由於這樣的立場,所以在項目的運作過程中劉總都沒有監控,而且他認為自己非此行業人士,何必要去幹涉呢。可以說是對導演無條件信任。直到上海電影節之前他給導演發了封感人至深的郵件,他堅信導演看了一定會動容。沒想到導演回過來的第一句話就是“承擔債務壓力的人不是我”。當時劉總的心一下就涼了。此前,劉總是不允許任何人對張導有非議的。通過這件事劉總說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