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紀念魯迅
1940年,蕭紅和端木蕻良在香港參加一係列由文協主辦的活動,其中最重要、也是他們投入精力最大的,是紀念魯迅先生誕辰60周年。
魯迅先生的誕辰是陰曆八月初三,按當年的陽曆計算應是9月25日。1940年卻是在陽曆八月初三舉辦活動,《文藝陣地》4卷11期有篇小文道出了其中原因。魯迅先生生於1881年,按中國習慣,1940年適滿60歲,由於民國已廢除陰曆,因此上海文藝界人士征得許廣平同意,定在陽曆8月3日舉辦活動,並且要發動全國,普遍舉行紀念。
這是一次難得的紀念魯迅、宣傳魯迅、研究魯迅、發揚魯迅精神、團結各界愛國抗日人士的盛大活動,在上海、重慶、桂林、成都、延安、香港等地籌辦。香港方麵,在香港文協倡議下,聯合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香港分會、政府華人文員協會、香港漫畫協會、香港木刻協會、業餘聯誼社等社會團體,以“國難方殷,正宜發揚魯迅精神”為主旨,積極籌備香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紀念活動。據《文藝陣地》4卷12期的《關於魯迅先生六十生誕紀念》報道:“香港方麵,自接得上海函約後,亦已由端木蕻良、楊剛及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進行推動,屆時擬舉行一盛大之群眾紀念儀式”。報道中還預告,《文藝陣地》5卷2期將出版“魯迅先生六十生誕紀念專號”,“已征集馮雪峰、端木蕻良、蕭三、歐陽凡海等專著長論,並約請西諦(鄭振鐸)、巴人(王任叔)、唐 弢、周木齋……等執筆專稿”。
蕭紅寫於1939年的《回憶魯迅先生》一書,7月由重慶生活書店出版,成為紀念魯迅誕辰60周年的一份厚禮。6月24日,她給華崗的信中曾表示打算寫一篇紀念文章,“題目尚未定”。端木蕻良作為紀念活動的推動者,忙於協調組織,同時,他還趕寫發表了《論魯迅》、《略論民族魂魯迅》、《論阿Q》、《論阿Q拾遺》等近9萬字的係列文章。他在給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的後記中曾提出,蕭紅已寫出“先師魯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麵”,將來還要寫出“關於治學之經略,接世之方法”,現在由他來完成了,這是他們珠聯璧合的又一次生動體現。
為了把香港紀念活動搞得更充實和活躍,當時負責文藝宣傳的文協理事、香港地下黨分管文藝宣傳的負責人之一楊剛,受文協委托,提議由蕭紅寫一部關於魯迅先生的劇本,通過舞台藝術展現先生的形象和生平。請蕭紅執筆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在香港文化人中,惟有她是最接近魯迅,無數次目睹先生的家庭生活和寫作交往,且又有《回憶魯迅先生》的基礎。但是蕭紅一口回絕了,她認為用藝術形象表現魯迅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不能有一點歪曲,況且“魯迅先生一生所涉至廣,想用一個戲劇的形式來描寫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再說,她也沒寫過劇本,對這種形式的運用沒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