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在天津南開中學就搞過話劇創作,《南開雙周》登過他的劇本《鬥爭》。他發表的係列文章表明他對魯迅精神和作品有過深入的研究,而蕭紅對魯迅生活熟悉,因此由他們合作共同來完成這個劇本還是可以一試的。這樣,在楊剛再三提議下,他鼓動蕭紅接受了這個任務。楊剛還提議由端木來飾演魯迅,這回端木回絕了,因為他沒有演過戲。但從這個提議得到啟發,由於演員的語言形態直接影響人物的形象成敗,他提出寫啞劇,當年南開中學演出過啞劇。寫啞劇的主張得到文協同仁的讚同,認為啞劇“以沉默、嚴肅、表情動作的直接簡單取勝,最適宜於表現偉大端莊,重為模範的人物”。(馮亦代語)
由端木執筆、蕭紅修改後的劇本交給文協後,經他們研究,認為劇本內容繁複,劇情和人物過多,限於當時物力、人員和時間的局迫,又加以刪減修改,最後形成一部四幕啞劇。劇名初為《民族魂》,當年魯迅遺體上就覆蓋寫著“民族魂”的大旗。後可能考慮香港不同於內地,對時事不很關注,提“民族魂”,許多人不知是指魯迅,因此用了《民族魂魯迅》一名。8月3日,下午3點大會在加路連山孔聖堂舉行,300多人與會。台上以黑布為幔,上懸孫中山遺像和魯迅巨幅畫像。主席許地山致開會詞,由蕭紅報告魯迅生平事跡,內容“大部係根據先生自傳,並參證先生對人所講述者,加以個人之批評”。會上還有張一麟演講,長虹歌詠團演唱,徐遲朗誦魯迅的作品。
當天晚上7點半,孔聖堂舉辦紀念晚會,上演節目有田漢的話劇《阿Q正傳》,由藝術家李景波導演,並飾演阿Q一角。啞劇《民族魂魯迅》,由銀行職員張宗祜扮演魯迅。話劇《過客》,魯迅原作,馮亦代導演。
啞劇演出很成功。端木蕻良回憶說:“演魯迅的演員也不是正式演員,但化裝非常像,名字我忘了,演出很成功。”徐遲回憶說:“修改後演出了。演出成功,我還記得蕭紅閃著滿意的淚花向我們表示高興。我們得到了安慰。”據說,是畫家張正宇給張宗祜化的裝。
為紀念10月19日魯迅逝世4周年,署名蕭紅的《民族魂魯迅》,從10月20日至31日,在香港《大公報》副刊連載。同時,端木蕻良的《論阿Q》從11月1日在香港《星島日報》副刊《星座》上連載。幾天後,因被當局書報檢查機關“檢刪過多,斷裂不能成文,隻得中止刊載”。香港舉辦的這次活動,規模空前,聲勢浩大,其中還有香港第一次的木刻展覽,深受當地市民歡迎,達到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