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港九留紅影
1940年1月17日,蕭紅和端木蕻良從山城重慶起飛,數小時後,他們的身影出現在香港九龍的啟德機場。溫煦的海風撲麵,一掃西南生冷的氣息。隻有難懂的閩粵話和人人會幾句的英倫半島的語言,告訴他們已經來到了英屬殖民地。
經孫寒冰的事先安排,他們來到九龍樂道8號,住在2樓的大時代書局裏。剛住下,戴望舒便接他們到自己的住地林泉居。這是一塊山坡地,環境幽靜,左鄰右舍不同國籍,以詩人、作家為多,是個理想的寫作環境。戴望舒夫婦熱情邀請蕭紅他們來住。隻是由於端木腿疼病又犯了,爬坡困難,又剛剛住下。因此蕭紅主張,還是過一陣子再說,這樣在大時代書局住了8個月。
1月30日,葉靈鳳主持的《立報》副刊《言林》發布消息:“端木蕻良、蕭紅,昨日由內地來,暫寄九龍某處。”
2月5日晚,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簡稱香港文協,在大東酒店舉辦會員聚餐會,歡迎蕭紅和端木蕻良到港。到會有40餘位,由林煥平主持。席間,蕭紅談了重慶方麵文化環境的不良狀況,希望在港的人士珍惜香港和平局麵,多多創作作品。端木蕻良也談了重慶文壇現狀,特別指出那裏的文藝界人士克服種種障礙,團結一致的精神。
香港新文化雖然起步很晚,但從抗戰以來,內地文化人不斷南下,新文化在香港越來越獲發展。到1938年,當地報刊雜誌紛紛興辦,有力地推動了香港文化。當時影響大的有,茅盾、葉靈鳳先後主編的《立報》副刊《言林》,戴望舒主編的《星島日報》副刊《星座》,蕭乾、楊剛先後主編的《大公報》副刊《文藝》等,都登載小說散文作品,激發了作家們的創作熱情。
1939年3月,香港文協成立,這是由中共領導的左翼文化人士為主的抗戰組織,半年後,又成立了受國民黨控製的“中國文化協進會”。兩個組織既有鬥爭,也有合作,促進香港地區抗戰文化的發展。
4月,蕭紅和端木蕻良以“中華全國文協”會員身份登記成為香港文協的成員。4月14日,他們出席了香港文協換屆大會。與會60人,選出第二屆理事會,9名理事中有喬木喬冠華、許地山、楊剛、戴望舒、施蟄存、葉靈鳳、袁水拍、黃繩和徐遲。5名候補理事有馬耳葉君健、端木蕻良、林煥平、陸丹林和劉思慕。文協下設5個部,其中研究部由喬冠華和楊剛負責。研究部又附設“文藝座談會”、“文藝研究班”和“文藝指導組”,其中“文藝研究班”由施蟄存和端木蕻良負責。5月下旬,又成立了由馮亦代等人負責的“戲劇研究組”和“音樂研究組”。由此,蕭紅和端木蕻良一下子又結交了一批新同事和朋友,打開了交往和活動的局麵。
3月3日,香港幾所女校聯合舉辦“紀念三八勞軍遊藝會”,當晚在堅道養中女子中學舉辦座談會,邀請蕭紅和廖仲愷的女兒廖夢醒等人士參加,議論的題目是《女學生與三八婦女節》。5月11日,遷港的嶺南大學“藝文社”師生,舉辦第一次文藝座談會,便邀請蕭紅和端木蕻良前去講演抗戰與文藝的問題。在會上,蕭紅興致很好,講得很長。她還是強調和堅持在《七月》座談會上的觀點,認為:作家未到過戰場可以寫作品嗎?可以的。在後方的現實隻要我們能深入地反映也同樣有價值,因為抗戰影響了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譬如香港吧,香港不是有很多人在做救國工作嗎?他們的工作也是與抗戰有關的。對於自己生活的階層較為熟悉,你也可以寫的。我們要看清目前,但不要不注意過去。她還強調,我們的文學作品應該比普通人的常識更為深刻。抗戰也有缺點,但我們要用文學把它的缺點糾正,文學除了糾正現實外,還要改進現實。從當年的記錄表明,蕭紅是清醒認識文藝作品的社會功能的。用文藝作品去“糾正現實,改進現實”,說出了很深的藝術功能的理論,那種把她的作品當成“私小說”去泛讀的人顯然得不到她思想的真髓。而由此反觀她後期的作品,也有了一把她自己提供的認識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