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朱允炆必敗
朱允炆最終被叔叔打得不知所蹤,的確是曆史上一大怪事,首先,朱允炆乃是一個已經成型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君主,而朱棣不過是一個藩王。作為帝國的君主,朱允炆一旦下令開戰,整個帝國的機器都會一起開動,朱棣所能開動的不過是他掌握的三十萬軍隊和帝國三十分之一的領土而已。況且,朱棣名不正言不順,無論如何,這場叔侄大戰失敗的都不可能是朱允炆。但,結果卻是,他就是敗了。
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就是他違背了朱元璋《皇明祖訓》的規定,他一登基,就下令削藩。這無疑等於向親王開戰。在許多親王看來,他犯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錯誤。就在他宣布削藩並開始行動時,監察禦史康鬱就上書,指責他純粹是持一己偏見而削藩。朝中大臣對叔侄之爭都抱著冷漠、保身的態度。另外,在對待削藩的問題上,他犯了一個“先削弱藩後削強藩”的策略上的錯誤。
他最應該先對付的是叔叔朱棣,但卻一直留到最後。他削五王時風掃殘雲,卻在削朱棣時於心不忍,他說,我即位不久,就連廢五王,若又削燕,怎麼跟天下人交代呢!
可就在他開始削藩不久,朱棣就已經開始準備造反。建文元年7月,他已經做好了十足的準備起兵造反,朱允炆這才被迫應戰。但良機已失。
第二個錯誤就是朱允炆的仁愛孝友,有時候,以這種態度去對待仇人就是婦人之仁。當帝國的優秀武將耿炳文率軍北伐時,他就再三告誡出征將士:千萬不要讓自己背上殺叔之名。這就等於下達了不要傷害燕王性命的命令。
而朱棣也的確不要臉,在戰場上一旦遇到危急情況,他就站在隊伍前麵,就用侄子的這句話告誡對方,趁勢掩護軍隊逃跑。東昌戰役中,朱棣幾乎全軍覆沒,但由於諸將奉皇帝的命令,都不敢對朱棣趕盡殺絕,最終,朱棣自己殿後,後麵的追兵像是護送他一樣,眼睜睜地看著他逃走。這次戰役如果沒有朱允炆的口諭,那麼,朱棣早已經歸西了。
再次,朱允炆在皇宮中長大,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又年輕,雖然受到朱元璋的栽培,但實踐經驗卻少得可憐,再加上他本人的性格,注定了這位全日製大學生和在社會曆練的朱棣不能同日而語。當建文三年11月,整個戰爭形勢即將發生根本轉變時,這個大學生還陶醉在“小大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騙鬼的迷夢中。
最後一點,朱允炆錯用了一個飯桶李景隆。此人一生下來似乎就學會了怎麼把戰爭打得最慘的技巧,更是學會了如何讓對自己有信心的人喪失信心。結果,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把朱允炆交給他的軍隊全部送進了地獄。從這一點可以看到,建文一朝已經無大將可派,因為許多優秀的武將已經被朱元璋殺光了。
朱棣後來采取的是直奔南京的戰法而打敗的朱允炆,他為什麼會這麼輕易地就敢采取這種戰法,又這麼輕易地取下了南京,還是朱允炆給他的機會。朱允炆這個人很奇怪,最先違反《皇明祖訓》的是他,下死功夫遵守的也是他。
朱元璋當初規定太監不得幹政,朱允炆上台後就對太監嚴格管理,不許他們多走一步路,不許他們多說一句話。事實上,就是在朱元璋時代,太監也沒有受到過這樣淒慘的待遇。所以,當朱棣起兵後,這些太監就紛紛把朝廷的一切消息都及時地彙報給了朱棣。這才有了朱棣敢於直取南京的戰略。
朱允炆的失敗,一方麵要歸罪於他自己,另一方麵也要歸罪於朱元璋。但我們應該體諒這位農民出身的皇帝,因為一個農民能建立一個王朝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他又不把這個王朝的吏治掃蕩得一片純淨。他更讓我們從小就知道到了什麼是封建專製集權的社會,讓我們創造出了一個詞語叫獨裁統治。其實,如果一個國家有許多人骨子裏都流淌著奴才的血液,你即使給他民主,他也不知道該怎麼來用。我們所認識的獨裁統治是有種種弊端的,但是,真正有弊端的並非是這種製度,而是獨裁者。毋庸質疑,許多曆史學家以及社會學家都認為朱元璋從本質上來講的確是個好皇帝。那麼,我們還認為獨裁統治有各種各樣的弊端嗎?
朱元璋最不明智的地方就在於:趕走了家裏的打手,把他們的砍刀收上來又給了親戚,讓親戚去院門守護。他本以為宅子徹底安全了,但最後,其中就有一個親戚返回家裏,幹掉了他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