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過不久,朱允炆就收到了爺爺朱元璋送來的一個小冊子,名字叫《皇明祖訓》。
5、無能為力的《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是一部傳授治國之道的皇室家訓,朱元璋編寫此冊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日後的大明皇帝能依此保江山永固。所以,這本冊子其實就是朱元璋專為訓導後世子孫的皇帝家訓。那麼,這本冊子到底都有什麼內容呢?
這本小冊子主要有五個內容,第一,就是永遠廢除中書省建製和丞相一職;永遠廢除一些殘酷的刑罰;實行永不對外擴張的政策,並列了包括日本、朝鮮在內的十五個周邊國家為“不征之國”;皇帝即位實行父死子繼之法,無皇子,則兄終弟及;有皇子,則立嫡不立長。
第二,在皇帝素質上,提出重持身,慎國政,嚴祭祀三個要求。
第三,皇帝以後當謹防三件事:慎出入;謹後宮;禁止宦官幹政。
第四,主要對皇帝與宗藩的關係提出要求,首先,皇帝當遵親親之儀,給予親王以崇高地位。親王可設侍衛軍,有警還可調動守鎮兵。遇朝廷有奸臣,親王可訓兵待命,聽天子密詔,起兵擒奸人。臣民必須尊重親王,風憲官亦不可以親王有細微過失而上奏;親王若犯有重過,可以派遣皇親、內官宣召,罪大亦不加刑,隻貶為庶人。
第五,在禮儀典章上做了一些必要的規定。
朱元璋把這個冊子交給朱允炆,是想告訴他,對待親王不可太過分,因為我已經規定了。這個小冊子是被朱元璋極其看中的,他就告誡過朱允炆:“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朱允炆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最終沒有遵守祖宗的訓示。他剛登基不久,就開始削藩,也就等於說,是他首開違背祖訓之例。而朱棣趁勢援引“朝有奸臣,親王可起兵擒奸”的祖訓,率兵反叛得逞。因為有人開了先河,後人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朱棣稱帝後,繼續削藩。明宣宗以後,皇帝更是加強了對於宗室皇親的管製,廢除諸王入朝之事,廢除宗室做官之令,親王無故不得出城。觸犯禁令者,去鳳陽看墳。
不但在這方麵,就是在其他方麵,朱元璋的子孫也沒有做到。皇帝不理政事、宦官幹政,後宮淫亂,等等。朱元璋的子孫們都自作聰明,把《皇明祖訓》改得一塌糊塗。
大概,朱元璋永遠都想不到後世子孫會那麼混蛋,自己一死,所說的話都成了屁話。而第一個讓他的訓示成為放屁的就是他的接班人。
事實上,他給朱允炆看《皇明祖訓》,並非是完全擔心朱允炆做出違背《皇明祖訓》的事情來,他不過是想告訴朱允炆,我在這上麵已經把親王的地位提的非常高了,他們已很知足,不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所以,你不要動手。如果他們真的先動手了,你再動也不遲。
這種思想之所以會在朱元璋腦中盤旋,並且揮之不去。原因隻有一個,他雖然封了那麼多親王,但真正被他積極扶持起來的隻有三個,次子秦王朱(木+爽)鎮西安、三子晉王朱(木岡)鎮太原和鎮守北京的四子燕王朱棣。
表麵來看,大家各鎮要地,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但如果從地圖上觀看這三個兒子所鎮守的地方,就會發現,三方是互相牽製的。當時,明朝的都城在南京,三方如果有任何一方想要南下,另外兩方就能及時出擊,阻擋其南下之路。朱元璋之所以對藩王們很放心,並非是絕對的放心,而是在暗中讓他們互相牽製。
為了更進一步讓皇太孫放心,在他臨死的前兩年,他把各個親王召進京城,大家快活了好多天。在這段時間裏,他反複重申親王的職責,並時時表露出對皇太孫的器重之情。
可是,就在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和三十一年三月,秦王與晉王相繼病死。如果說,秦王之死對他還是一種傷痛的話,那麼,晉王在他去世前的三個月病死,對他來講就是一種恐慌了。二王一死,燕王朱棣獨強形勢立即突出,此時,朱元璋一定想過該做點什麼,臨死前的一個月時,他跟皇太孫說,燕王不可不慮。但是,已經晚了。因為三個月後,他就去死了。臨死前,不過是采取了“不許親王進京吊喪”這一暫時性的防範措施。或許連他自己都知道,這一措施能保住孫子一時,保不住一世。
他一直渴望的就是《皇明祖訓》能發揮作用,但是,如他最不希望的那樣,這個小冊子不但沒能穩定大明皇室,而禍端就起於大明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