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跟酒有仇,一見到酒,一切誓言都被雨打風吹去。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晚那天自然也不例外,趙光義一來,兄弟二人就在內寢開懷暢飲起來。趙匡胤由於有病在身,所以,趙光義就不想讓他喝太多,但他的酒量又不能讓哥哥躺到床上去睡。結果喝來喝去,他先倒了。
趙匡胤喝得也成了不倒翁,他回頭看了看皇弟,趴在桌子上不動了。見外麵又在下雪,就拿了柄斧子走到門外,探視雪下有多深。一探視,見有幾寸深了。就想,皇弟今天就不要走了,因為雪實在太大了。他回過頭來,看了看弟弟,弟弟睡得正香。他就踉蹌著回到屋裏,解開衣服,一頭倒在床上,睡去了。
這個時候,皇宮中侍奉的太監宮女們聽到了皇上的鼾聲,驚天動地的響。但到淩晨時,卻聽不到任何聲音。半個時辰後,有人慌張地跑到宋皇後那裏,告訴她,皇上駕崩了。
宋皇後先是驚慌,接著就是痛哭,最後才想到了該由誰來當接班人。當時,趙匡胤有兩個兒子,哥哥趙德昭與弟弟趙德芳。趙匡胤與宋皇後之所以不提前立太子,就是因為想立趙德芳。在趙匡胤眼中,趙德昭表情呆滯,像個傻子,所以,他很不喜歡這個兒子。但“立嫡以長”的宗法製度此時已深入人心,他不敢向宗法製度發出挑戰書,又由於他自以為身體還很健康,就沒有這件事放在心上。但現在發生了突發事件,由於沒有太子,找來任何一人都無關緊要,所以,宋皇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德芳。
據正史記載,宋皇後派出太監王繼恩出宮去找趙德芳的路上,有了點小心思。這位太監雖然不是完人,但由於跟隨皇帝多年,在審時度勢上卻有獨到之處。在他看來,趙德芳雖然是皇長子,但並沒有被立為太子,也就是說,此時的大宋王朝成了一權力真空,任何人,隻要有實力,都可以來搶這個皇位。五代時期,“君臣互奪”的觀念還很深入人心。王太監在路上想了很久,終於,他掉轉頭去了開封府。在他看來,趙德芳即使做了皇帝,也未必安穩;而趙光義不然,無論是能力還是在都城的影響力都要比趙德芳高出數倍。
王太監這樣做,於公,趙光義的確是個可以承擔大任的人;於私,主動親近趙光義會為他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那麼,趙光義這個時候在哪裏呢?是在開封府還是在趙匡胤的內寢呢?我們從曆史記載中根本得不到這一信息。據正史記載,當時,王太監到了開封府,見到趙光義,把皇帝駕崩的消息一說,並讓他趕快進宮登基。趙光義猶豫了。
他說,“我如果現在去,會遭到眾人的議論,會認為是先去搶班奪權。”
王太監著急了,提醒他道:“時間一長,帝位可就是別人的了。”
趙光義這才作恍然大悟狀,跟著王太監冒著大雪向宮中奔去。宮中的宋皇後一見王太監回來,就問:“德芳來了嗎?”
王太監回頭一指:“是晉王。”
宋皇後什麼都明白了,知道大勢已去,不可逆轉。但她遇事不慌,向走進來的趙光義施禮說道:“我們母子之命,全都依靠於君上了!”
趙光義連忙換禮,連連點頭,大有“一切事都包在我身上”的架勢。
這就是正史所載的趙光義成為皇帝的過程,但它卻沒有記載趙光義什麼時候回的開封府,也就是說,趙光義那天到底有沒有回開封府還是個問題。
首先,皇宮守衛森嚴,趙光義如果在那天晚上回到開封府,必有執事太監做記錄,但沒有這個記錄;其次,趙光義的酒量明顯不如哥哥趙匡胤,而那天晚上,趙匡胤已經喝的爛醉如泥,一向善於拚酒的他又怎麼可能讓弟弟還有回去的力氣?
等於說,趙光義那天晚上根本就沒有離開皇宮,那麼,又何來王太監去開封府請他一說呢?我想,正史絕對不足信。而那天晚上發生的真正事情大概是這樣的:由於趙匡胤飲酒多年早已經種下了禍根,再加上他十月十八得了病,而十九晚上,他再度飲酒過量,就在淩晨時,他突然醒了。
一個人要死前都有征兆,趙匡胤也是這樣。他的這一回光返照讓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命不久矣。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長時間,所以,他就叫醒了弟弟趙光義。
並且寫下了遺囑:皇弟晉王天鍾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時惟長君,可於柩前即皇帝位。
這當然隻是一個猜測,但《宋會要輯稿》記錄的這一遺囑卻是出於趙匡胤卻是不可置疑的事實,那麼,遺囑是什麼時候寫成的,什麼時候交給趙光義的就不得而知了。
按照趙匡胤平時的舉動,他不可能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寫這道遺囑,那麼,隻能是在那年十月二十日淩晨。
趙匡胤自960年的農曆正月初四登上皇帝寶座,至976年農曆十月二十死,共當了16年零10個月的皇帝。享年隻有50歲。在他正感帝業興旺,前途尚遠的時候,突然死去了,給後世留下了千古之疑。就在他死掉的第二天,也就是976年的農曆十月二十一,趙光義按照他的遺囑正式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