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弟晉王天鍾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時惟長君,可於柩前即皇帝位。
——《宋會要輯稿》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宋史》
由於宋太祖死的太匆忙,所以隻留下了一道政治遺囑,就是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他所以傳弟不傳子與當時宋朝的形勢和他臨死前的情形有很大關係,他希望弟弟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說,他把宋朝所麵對的一係列難題留給了弟弟。並且立下家法,以此來監督後繼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鞏固趙宋王朝。由於這些作為,他在整個宋代史上留下了他對慣例的解釋、他對事物的一整套看法和他的行政作風。
1、最後那一年
開寶九年(976年),大宋皇帝趙匡胤執政的最後一年。在這一年,一切都很平常地發生著。年初,群臣上表請求趙匡胤加稱“一統太平”尊號。趙匡胤拒絕了,理由是:遼與北漢還沒有平定,一統太平不是在自欺欺人嗎。
他說的是真話,北宋終朝都沒有滅掉遼國。就是在群臣拍趙匡胤的馬屁時,西南的大理、吐蕃,西北的高昌、西夏諸政權都在宋朝版圖之外,北漢在三年後才被北宋消滅。遼國正在一個王朝發展的鼎盛期,統一事業的完成看起來實在太遙遠了。
趙匡胤在否定這件事不久,就做出了另外一件事:準備把都城從開封遷到洛陽。他這一想法一透露出來,眾大臣們的反對之聲此起彼伏。持反對意見最堅決的就是趙匡胤的弟弟,開封市市長晉王趙光義。
雖然有反對之聲,但趙匡胤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不顧任何人的反對,下旨出巡洛陽。臣子們哪裏能讓他得逞,起居郎李符連夜寫出“陳八難”的奏章,曆數皇上出巡之不合適處。趙匡胤不理他,依舊按照計劃起程,先到了鄭州,到他母親的陵前拜祭了一番,然後一路西行,到了洛陽。
到洛陽後,這位出生於此的皇帝就大讚家鄉山好水好風光好,隨行的臣子們當然知道皇上是什麼意思,所以對洛陽的一草一木不做任何評價。趙匡胤當時耍起了脾氣,他想,我就住這兒,不走了,看你們怎麼辦!
大臣們當然有辦法,兩個月後,他們推了“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進諫,此人對趙匡胤說,東京(開封)那兒有汴河漕遠之利,重兵駐守之地,幾代王朝積累下來,已有很深的根基,不可輕易遷此。
但趙匡胤左耳聽,右耳朵冒,仍不為所動。一個人對一件事所以堅決,肯定有一種思想在支撐他,而支撐趙匡胤思想的就是都城的安全問題。到了976年,經過趙匡胤十六年的經營,北宋雖然統治了中原和江南,但其都城開封仍處在遼朝的直接軍事威脅之下,因而使北宋在兩國對峙中處於十分被動的戰略地位。北方的幽雲十六州本來是中原王朝的一個天然屏障,但被石敬瑭割給了遼朝。
所以,北宋的都城開封周圍根本就無險可守,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隻有兩個辦法。第一,收取幽雲十六州,將宋遼邊界北推至長城以北,恢複長城防線對中原的屏障作用;第二,遷都洛陽或是長安。但如我們所知,最根本的辦法是第一個,最沒有辦法的辦法是第二個。
趙匡胤之所以采取第二個辦法,是因為第一個辦法在這個時候還行不通,宋朝還沒有這個實力。當他把這個原因說給趙光義聽時,趙光義出於維護自己的開封市市長的地位,隻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五個字說完,告退、轉身、昂然而走。幹淨利落,讓趙匡胤坐在那裏傻了半天,最終,他覺得弟弟說的有點道理。
不久即起駕回到開封,遷都之舉就此作罷。遷都之事就這樣算了,但在趙匡胤心中卻升起了另外一個想法。他弟弟說,在德不在險,能說出這樣大氣話來的人必有成大事的資質。他對這個弟弟倒很了解,無論是為將還是為相,都有可圈可點之處。趙匡胤想,既然你能說出這樣的話,那我就把最困難的事留給你去做吧,你用你所謂的德來穩定大宋王朝吧。
當然,他隻是這麼一想。因為他還沒有為自己的後事考慮過,畢竟他還不算老,並且身體一直不錯。
這一年,北宋攻伐北漢,形勢大好,各路捷報不斷傳來。這年十月初,趙匡胤高興的在宮裏實在坐不住了,就跑到教軍場去觀看發機石演習。
一切都那麼正常,趙匡胤在這個月的農曆十七,彰義節度使張鐸犯了很嚴重的經濟問題,但趙匡胤看在老關係的麵子上不僅沒有處罰他,還任命他為左屯衛上將軍。
還沒等朝臣對他的這一舉措表示質疑,十月十八,他突然病了。當時,從宮裏傳來的消息說,趙匡胤派了太監王繼恩到建隆觀降神問卜。這一天是農曆十九,晚上,趙光義接到了皇帝哥哥的手詔,讓他進宮吃飯。
當趙光義進入趙匡胤的房間後,一切事情就都成了謎,即使是今天,也沒有任何人有確鑿證據可以解開這個謎。
2、酒徒的遺囑
趙匡胤好酒如命,在中國六百多個皇帝裏,他是唯一一個有酒品的皇帝。他雖然喜歡喝酒,並且每次都必須要喝多,但絕不因喝酒而耽誤國家大事。事實上,他每次醒酒後,都會對自己喝酒的行為萬分鄙視,並且發誓從此不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