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帝王的治國經驗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諸葛亮不會笨到不知道這一點。他越是這樣就讓越是讓後人覺得他有私心,可諸葛亮的確沒有私心,在劉備那個奸詐之人的手下,如果有半點私心,早就被他清除出去了。
那麼,諸葛亮當時為什麼直到死才把政權還給劉禪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諸葛亮的確是任重而道遠,劉備戰敗而死,不僅僅是丟了一個荊州那麼點代價。蜀國自劉備死後,人心不安,士兵數量急劇下降。這都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諸葛亮的《出師表》裏談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夫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這段話很有深意,諸葛亮自我解釋了劉備為什麼要托孤給他,因為他謹慎小心。此時的蜀國必須要由這樣一位謹慎小心的人來主持,才能轉危為安。所以,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種原因就是,此時的蜀國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出師表》也談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可不是小題大做之人,他能這樣說,就說明現實的確如此。當時,諸葛亮不但要麵“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的外部壓力,還有很讓人擔心的內部壓力。
此時的蜀國,隨著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先後去世而變得人才匱缺。三國時期,誰用人才,誰就能占據優勢,諸葛亮當然深知這一點。而蜀漢政權的最主要問題就在於它內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內部矛盾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所以諸葛亮成為輔臣後,一方麵要處理好和劉禪的君臣關係,另一方麵更要處理好蜀漢政權當中他的同僚們,那些來自不同的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別和集團利益的這些人之間的關係。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之間的嚴重分歧,最後導致李嚴被廢。所以,諸葛亮無論如何是不能把政權交給劉禪的。
而李嚴的被廢則成為劉備遺囑破產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劉備的政治遺囑並沒有達到他預想的目的。
5、終結:李嚴的被廢
也許,劉備讓李嚴輔助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本身就是一個錯。李嚴是南陽人,曾經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下麵做官,幹練精明,很得劉表和及劉璋的信任,是一個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官僚。
公元212年,劉備準備進攻程度,但軍事實力不夠。213年,劉璋派李嚴指揮駐紮在綿竹的各路軍隊,抵禦劉備的進攻。誰想,這位一向以“忠心”著稱的前線指揮官卻率領一些官員和軍隊投降了劉備。劉備經過幾次大戰,最終取得了成都。
李嚴的投降對劉備集團取得最後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嚴得到劉備的信任是理所應當的。但這的確不是他成為劉備托孤二輔臣中的其中之一。而真正讓他成為輔臣的原因是他作為劉璋根據地的舊人這一身份,劉備為了籠絡劉璋集團,擴大新建立的蜀漢政權的基礎,隻能對李嚴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頭一年,他任命李嚴為尚書令,死時,又讓李嚴受遺詔,輔少主劉禪。可是,他同時又讓李嚴擔任中都護,駐守永安。
也就是說,李嚴名義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職責是也必須是鎮守邊疆。從古到今,每有一個輔臣是在中央之外的。僅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對於後主劉禪是一點直接影響都沒有的,從難以接近皇帝而言,李嚴確實是空有托孤虛名,並無照顧劉禪實情。
那麼,是他不想照顧嗎?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實名嗎?
當然不是。因為劉備根本就沒有給他這個實名。我們看李嚴的官職,分別為光祿勳、中都護、尚書令。而諸葛亮的官職為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在地方上還兼益州牧。
蜀國的政治製度是兩漢的延續,中樞機要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為三公之一,而光祿勳卻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皇宮衛隊長,那麼,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與作為衛隊長的李嚴,誰高誰低,一目了然。
按漢製,李嚴的中都護是沒有軍事大權的,反而是司隸校尉有監察之權。另外,李嚴的尚書令本為九卿之一的屬官,掌管皇帝收發公文書函,而諸葛亮的“錄尚書事”則為加銜,也就是超越尚書台,總領台閣諸事。最後,漢末三國地方權重,州牧刺史更具影響,就地方職稱而言,孔明以領益州牧,已為地方大員。
事實就是,李嚴遠在永安,距離成都遙遠非常,僅這一點就對李嚴堅守崗位的職責產生非常大的打擊。首先,光祿勳是衛隊長,他應該時刻在皇帝身邊,可李嚴卻無緣兵巡皇宮,隻能駐留邊境,實質上不可能盡職護衛皇帝。其次,尚書台為處理皇帝奏章等文書,若是尚書令人不在皇宮附近,所有文獻、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經過遠在天邊的李嚴,因此李嚴的尚書令更無法實地掌握尚書台各項事務。最後,中都護本來就是邊將,這個職位的人根本就無法影響到中央。因此李嚴的光祿勳、尚書令及中都護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任務,全拜留守永安之賜,李嚴身兼此三官職,卻為名存實亡。更何況,李嚴位處邊陲,即使皇帝有事發生,他也不可能在有效時間內趕到。確切地說,他完全被趕出了中央。我們從上麵分析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劉備根本就沒打算承認李嚴輔臣之實,他讓李嚴空頂著輔臣的帽子,不過是為了穩定當時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