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死馬當作活馬醫——劉備遺囑(1)(1 / 3)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誌·諸葛亮傳》

先主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誌·諸葛亮傳》

先主病篤,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據劉備說,自己本是高祖劉邦後代,但他比自己認來的祖宗相差太遠了。不過,即使是“廢物”,碰上了好運氣,也能當上殘山剩水的皇帝。在中國眾多皇帝裏麵,他成為皇帝的那條路就很滑稽,做上皇帝後,他的行為更是與人不同。而他留下的政治遺囑,更是讓蜀漢政權生不如死。三國時代,他一直就是弱者,他立的遺囑自然就是“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典型了。

1、大意失荊州

如果不是關羽把荊州弄丟了,劉備大概還能多活幾年。但關羽把荊州一丟,劉備就再也不能多活了。他憤怒!荊州之地對他來講太重要了,就這麼丟了,換作是誰,都不能心平氣和。況且,一個當年發誓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好兄弟死掉了。他肯定不遵守承諾跟著去死,但必須要做點什麼。

荊州在三國時無論如何都是一戰略要地,占據荊州(主要指治所江陵城及周邊地區)具有以下戰略意義:第一:向北可以威脅襄陽(乃至攻占之),如果運氣好,就可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的中原;第二:可以全據長江之險,保護下遊的整個東吳地區的安全;第三:可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為日後占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第四:可以切斷南方四郡與北方曹魏的聯係,今後即可傳檄而定南方四郡。

但這樣一個戰略要地,當初,劉備卻是借來的。208年11月,東吳大將周瑜率領大軍於赤壁擊敗曹操,又逆江西進,占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的門戶夷陵),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該年12月,劉備趁江陵大戰,周瑜無暇南顧之機,率部南下搶占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的地盤。這可夠無恥的了,但無恥的還在後麵。第二年年末,曹仁抵擋不住周都督的進攻,從江陵撤退,江陵被周都督占領。這月末,劉備把自己升為荊州牧,周瑜將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盤分給劉備。210年12月,劉備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荊州,其實就是借。周瑜早就看出劉備這個人不是好東西,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但不巧的是,這年末,周瑜病死,孫權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魯肅接管周瑜的部隊,負責整個荊州地區。魯肅向來對劉備有好感,就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孫權同意。還是這個月,魯肅退至陸口,將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全部移交給了劉備。

他借完荊州後,就再也沒有還的心思,並派出大將關羽鎮守荊州。有借有還,天下一理。但劉備是堅決不還的。而孫權一直想要回荊州,於是,兩方的矛盾產生了。

尤為嚴重的是,劉備對關羽太過於信任了。他信任這個好哥們,但這個好哥們卻以“剛愎自用,驕傲大意”的性格把荊州給丟了。最後還不得不去死,這就給我們後人一個很不好的印象:傳說中神勇無敵的關於居然是個弱智。

劉備當然不承認哥們是弱智,他打著一心要為哥們報仇的旗子準備出兵討伐孫權。出兵前,許多人都勸他等丞相諸葛亮回來商議一下,但他等不及了。直到兩年後,他才走上這條所謂複仇的道路。

2、劉備之死

劉備在當時要出兵攻打孫吳時,精神狀態很差。孫權聽說他要來攻打自己,就遣書請和,劉備大怒,堅決不同意。正當他要出師時,他另一個好哥們張飛被部下殺死的消息傳來,他傷心的死去活來。這更是堅定了他討伐孫吳的決心,並且,在精神狀態已經無法控製的情況下,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但是,讓他走上這條路的並非是關羽的死。一個能做出那麼大事業的人,一定是個冷血動物,他如果有真情,也不過是他真心的百分之一而已。關羽之死不過是讓他找到了一個討伐孫吳的口實而已。

真正讓他走上這條不歸路的是當時的形勢。自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麵已經形成。而在這三國力量中,魏最強,其次是吳,西蜀最弱。但此時蜀漢劉備剛剛稱帝,上下一心,士氣旺盛,正是一個出征掠地的有利時機,作為梟雄的劉備,對此是不會沒有舉動的。但選擇誰作為首先進攻的對象,劉備可真是考慮了很久。先伐魏國,一點都不現實。以弱攻強是蠢人才能做出來的舉動,另外,曹操剛死,他兒子曹丕當政,此人並非是安邦定國之才,劉備總算鬆了一口氣,可以暫時放鬆一下了。

那麼,他把心思轉到了孫權身上來,此人也是當世無二的英主,並且占據江東,民心歸附。並且又襲占了荊州,力量日益強大,這不能不讓劉備更加憂慮與擔心。如果真能滅掉孫吳,占有大半個南中國,再加上西蜀力量,然後北伐取魏,劉備在稱帝後雄心驟然膨脹,於是,他不顧一切地傾全國之兵親自帶隊東征孫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