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死馬當作活馬醫——劉備遺囑(1)(3 / 3)

第三,忘恩負義。這一方麵就要追溯到“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那個歇後語上了,當初,趙雲從亂軍中把他救了出來,但後來在追諡前朝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時,偏偏忘了追諡趙雲。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的一幹二淨。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諡趙雲,其實是繼承他父親劉備對趙雲的待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而趙雲並未在其中,但後來,薑維他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後,劉禪欣然接受,追諡了趙雲。

第四,沒心沒肺。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後,司馬昭設宴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的音樂是蜀國的,舞妓跳的舞蹈也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麼好,有些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麵楚歌。當時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劉禪卻喜笑自若。司馬昭當時就跟旁邊的人說,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沒心沒肺到這個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嚐不是一種明哲保身。

由此看來,劉禪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鬥,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政環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

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封詔書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曾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說,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拍馬屁的人。他們說劉禪的“智量”“甚大”,總該不會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動亂,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許有人會說,他能作這麼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於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如果不從時間上來講,有這麼幾件事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非庸劣之輩。

魏國大將夏侯霸因受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這位逃人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足見其已是走入絕地了。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隻淡淡地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並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隻是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

諸葛亮死後,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毀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和會迎合主忌權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下獄處死。

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製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這個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製衡。我們現在無從得知,這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但如果無法得知,那應該就是劉禪的所為。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精致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既然,劉禪不是庸劣之主,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什麼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難道是劉備的遺囑中另有玄機?還是諸葛亮另有苦衷?

4、何以不交權?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但這個爛攤子經過他幾年的整理後開始顯出了生機。而當初劉備托孤說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顯然,劉備表麵上是告訴他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輔佐劉禪你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你就取代他。當然,這純粹是扯淡。首先,劉備知道劉禪可以輔佐;其次,諸葛亮不會做出那樣的事情來。

事情也正如劉備所說的那樣,劉禪是個可以輔佐的人。但是,“輔佐”一詞與“取代”完全是兩回事,諸葛亮從劉備死獨攬大權一直到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劉禪等於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了,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國執政者。

而諸葛亮的解釋,或者說後人為諸葛亮開脫的解釋是什麼呢?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權力,是因為劉禪對朝政不熟。這又是無稽之談了。首先,劉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太子教育,但跟隨劉備多年,總有些耳濡目染,絕不至於如諸葛亮所言的那樣,在朝政上一無是處。況且,諸葛亮根本就不給劉禪實踐的機會,即使是再等一萬年,劉禪也不可能對朝政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