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記性不差,就會記得諸葛亮當年為他策劃的《隆中對》,諸葛亮讓他聯孫抗曹。當然,劉備的野心是主因,而關羽的死對他來講,的確是個大打擊,可並不能成為他這樣“憤怒出征”的最主要原因。劉備如果真的是一個性情中人,那麼他就不會有三足鼎立之一的雄主所為,也更不會一直等他做了蜀漢皇帝,關羽被殺兩年後才去討伐孫吳。
我們更應該記得他摔阿鬥得趙雲人心的故事,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做出意氣用事的事情來呢。
不過,他太高估蜀漢的實力了,更高估了自己。劉備在三國時期就是一個飯桶的代名詞,如果說,曹操是一個老財主,孫權是一個開商店的,那麼,劉備就是一要飯的。用可憐的淚水爭取到了最大利益,最終能與老財主和開商店的人平分秋色,不知道老天幫了他多少忙。
但他的確是個成大事的人,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對他有所稱讚,如果一個人當不成象樣的男子漢,那就去做一個象樣的太監,劉備的成功之道就是太監所走的路。
劉備的皇帝之路無疑是成功的,靠著臉皮厚,肯下功夫在別人臉色下行事,最終獲得了一個皇帝的工作。但討伐東吳,他卻敗的一塌糊塗。不但帶去的將士損失慘重,連他自己也隻剩下了半條命。當他帶領殘兵敗將退到白帝城時,大限已到。這一年是公元223年(蜀漢章武三年)。
他把諸葛亮找來,對他說出了下麵這段話,這段話足足爭議了幾千年。
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識是說,你比魏國的曹丕厲害多了,必能完成我的誌願。如果劉禪可輔,你就幫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當皇帝吧。
劉備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不但在場的所有大臣吃驚,就連諸葛亮也險些嚇趴下。主動來讓外人接受自己的皇帝之位,這可是明目張膽的愚蠢,或者是主動把自己的江山拱手相送。劉備沒有那麼良好的節操,他不可能把江山送給諸葛亮。所以,諸葛亮一聽這話眼淚立即就下來了,馬上跪在地上說:“臣安敢不竭股眩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旦!”劉備點了點頭,又對身邊的劉禪說:“你今後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許多人都對這段話有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太信任了,所以才敢於說出這樣的話;第二種觀點認為,劉備對諸葛亮並非完全信任,所以說出這樣的話,讓諸葛亮背上沉重的包袱,動彈不得,隻能是為劉氏的江山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第三種觀點認為,劉備是想試探一下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當時臉有喜色,就立即命人把他推出去砍腦袋。但這種觀點顯然不靠譜,像諸葛亮那樣聰明的人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有喜色呢?如果他真是想奪劉備江山,何必要急在一時?第四種觀點認為,劉備的話原本是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兩個兒子中再選一個當皇帝,而並非是讓諸葛亮自己當皇帝。
無論是哪種觀點,都認為,劉備絕沒有想把江山讓給諸葛亮的意思。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劉備即使是被東吳打傻了,也不能說出有違君臣大理的話來。他曾口口聲聲要複興劉邦的漢室江山,而劉邦當年曾與大臣們相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他不會不知道。即使是稱王,都要被擊,更何況是皇帝呢。
另外,在當時帝製時代,劉備不可能有這樣的見識和氣度,把劉氏江山交由他人。中國帝製時代幾千年,從來沒有一個皇帝主動把皇位讓給外人的。
那麼,這些觀點裏,恐怕也隻有第四種觀點讓人有些信服。而劉備為什麼要讓諸葛亮從其他兩個兒子裏再選一個當皇帝呢?許多年來的觀點都認為,因為劉備認為劉禪是個飯桶,沒有人主之象,乃凡下之主。
劉禪真是這樣的嗎?
3、劉禪並非凡下之主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四個方麵來進行確認。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是太不厚道了。就是他老子,劉備身邊也有小人,那個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戰而降。當時的形勢不得不讓劉禪做出被後人捉到把柄的事情,要麼徹底滅亡,要麼苟全求活,他選擇了後一種。但這也並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的皇帝不戰而降的很多。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