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看懂醫院化驗單的基本常識(四)
大眾醫藥
作者:熊旭東 張濤
正常糞便由已消化的和消化不全的食物殘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細菌和水分所組成。糞便常規檢查包括糞便的顏色、性狀、細胞、寄生蟲、隱血等多項指標。為使讀者能夠簡明扼要地了解糞便常規檢查的意義,本文擇取了白細胞、紅細胞和隱血這三項最重要的指標加以闡述。通過對白細胞、紅細胞兩項指標的解讀,可以了解消化道有無炎症、出血,有無腸道傳染病的可能。目前多采用生理鹽水塗片後在顯微鏡下檢測。糞便隱血是指消化道出血量很少,肉眼不見血色。糞便隱血檢查對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可作為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診斷篩選試驗。目前,有3種檢測方法:化學法、免疫法、聯合免疫法。其中聯合免疫法的特異性好,靈敏度高,抗幹擾性強,已被各大醫院普遍采用。
一、白細胞
白細胞易在黏液中被檢出,若其形態破壞、結構模糊則被稱為膿細胞。檢出白細胞常表明腸道有炎症,其數量多少可反映炎症的程度。
參考值
未見或偶見少數白細胞。
異常釋疑
正常糞便中一般沒有或是偶見少數白細胞,如果見到較多白細胞(主要為中性粒細胞),一般為腸道細菌性炎症所致。普通腸炎時,白細胞一般少於15個/HP(高倍鏡視野),分散存在;若出現大量白細胞,則多見於細菌性痢疾等較嚴重的腸道細菌感染,此時糞便中不但會出現大量白細胞,往往還同時伴有大量紅細胞。發生過敏性腸炎、腸道寄生蟲病時,則可見到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
預防及建議
糞便中若出現大量白細胞則提示腸道細菌感染,腹瀉是腸道感染的主要症狀之一,同時,腹瀉也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尤其是在夏秋季節。臨床上將由病原體引起的腸道黏膜炎症,腸道吸收、分泌功能障礙所表現出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為特征的腹瀉稱為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根據大便的性狀可以分為分泌性和炎症性兩種。分泌性腹瀉的糞便呈稀水樣,量大,容易引起脫水,腹痛症狀較輕,無發熱或僅有低熱。炎症性腹瀉的糞便多為稀便或黏液便,常常伴有膿血,裏急後重,便次多,但每次便量較少,腹痛較劇烈,常有發熱。兩者的病原體也不同,分泌性腹瀉常見的病原體有霍亂弧菌、產毒性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難辨梭狀芽孢菌、臘樣芽孢杆菌、不凝集弧菌等;而炎症性腹瀉的常見病原體為痢疾杆菌、空腸彎曲菌、沙門菌、侵襲性大腸埃希菌、出血性大腸埃希菌、耶爾森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菌、內阿米巴等。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腹瀉多為分泌性腹瀉,一般無需服用抗生素,隻要服用一些腸黏膜保護劑如蒙脫石散,腸道益生菌如雙歧杆菌、乳酸杆菌,並及時補充水分、維生素、熱量,嚴重者加用抗動力藥(如苯呱酰胺)或抗分泌藥(如消旋卡多曲)等即可。
一旦糞便中出現膿血,糞便常規檢查中出現大量白細胞,或伴有大量紅細胞時,則為炎症性腹瀉,應進一步做糞便細菌培養以確定病原體,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抗感染藥物進行治療,同時,做好消毒衛生工作。
除感染性腹瀉外,腸動力紊亂也會出現腹瀉。這類腹瀉中,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是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大便習慣改變為主要特征,並伴有大便性狀異常的症候群,大致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大多數患者伴有明顯的失眠、焦慮、抑鬱等神經精神症狀。腸易激綜合征並不是器質性疾病,而是一種功能性疾病,缺乏特異的體征和檢驗指標,好發於20~40歲的中青年,女性多見。其病因尚不明確,但普遍認為精神心理因素在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於腸易激綜合征,藥物僅僅是對症處理,心理調適和飲食調理才是關鍵。
俗話說“病從口入”,腸道感染很多是由於不注意飲食衛生引起的,所以,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如上洗手間後,要徹底清潔雙手,以免沾汙食物或食具,使家人受感染。尤其是家中有嬰幼兒的,父母煮食或喂奶時,必須保持清潔;父母要以身作則,教導孩子進食前及上廁所後要洗手,養成良好的習慣。新鮮的蔬菜及水果,必須要衝洗幹淨,以防農藥殘留。食物必須煮熟熱透,生的或半生半熟的食物(如牛肉)容易致病;食物加熱時要不時翻轉,確保食物熟透。煮食時,雙手接觸過未煮熟的肉食類如家禽、魚等,事前及事後要洗手,用過的器具宜以熱水衝洗,有消毒作用。廚房用具如刀、砧板要經常清洗,並要保持幹爽,以免細菌滋生並汙染其他食物。
二、紅細胞
紅細胞在正常糞便中不應出現,一旦檢出紅細胞,往往說明腸道下段存在炎症或出血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