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保持適度的距離,做到雖親密、但有間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親密的人際關係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情侶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這其實可用心理學上的刺蝟法則,也叫心理距離效應來解釋。
什麼是刺蝟法則呢?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困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睡不舒服,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因此,兩隻刺蝟就離開了一段距離,可是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紮。這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實際上,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同樣的道理。
有一位遠近聞名的好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有一句口頭禪是:“注意了,留一道縫隙。”最初小徒弟們不解,隻是照做,隨著經驗的增加,才慢慢認識到:原來,木工講究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該疏則疏,不然易散落。時下,許多人家裝修房子,常常出現木地板開裂,或擠壓拱起的現象,這就是太“親近”的緣故。所以,高明的裝修師傅都懂得恰到好處地留一道縫隙,給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間,以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優秀的園丁,從來不會把花圃栽上滿滿的花苗;造林者,從不會讓樹木的間隙過密;農民種地,也知道掌握間距的道理。
可見,任何事物都要有它的空間,隻有給予了適當的空間,它才有生長發展的可能。其實人與人之間也是這個道理,隻有讓彼此之間留有一定的“縫隙”,才能更好地相處。
在人際交往中,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與人相處,即使好友知己,也要保持距離,做到雖親密、但有間。我們身邊不乏被朋友利用和欺騙的人。當然,這不是說讓我們從此不再交朋友,不再相信友誼。這裏隻想告訴大家,朋友還是要處的,但是,處朋友也要有分寸,不能毫無保留地輕易把整顆心都掏出來。親密可以,但要做到心裏有數。
結朋交友,親疏有度,是一種健康有益的交友態度。太親近了,會使人覺得為友所累,讓朋友覺得自己是個負擔;而太疏遠了,又會使朋友感到形同陌路,失去了作為朋友的本來意義。所以,交友的最佳狀態就是掌握親與疏的尺度,在若有若無間體會交友的樂趣,領悟甘苦參半的人生真諦。
所以,朋友之間,既要相識、相知又要做到親密有間,要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各有各的生活圈子,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彼此不依賴,又不生分。相處時談笑風生,分開時互相惦記;心照不宣時會心一笑,觀點相異時各自保留;相互之間既不遠得讓人感到陌生,也不近得不分彼此;不去打聽探究對方的隱私,卻又心甘情願地為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這樣的交往才愉快,才容易持久。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數愈是頻繁,這種差異就愈是明顯,經常形影不離,會使這種差異在友誼上起到不應有的作用,偶爾一次出現不愉快,其失落感特別重。
因此,交友不要過往甚密,應重在以心相交,來往有節。
親密無間,那是人們對友誼的向往,真正做到這一點,你會發現:友誼是這樣地抵擋不住審視。不講究距離,就像深秋進山,臉對臉地看紅葉。所見不是被黃萎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病樹,就是被蟲蝕得殘餘不全的葉片,難得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認同。假如拉開一段距離眺望,流霞烈火,花團錦簇,看到都是紅葉的美不勝收之處,就會產生相看兩不厭的留戀。
交友,你應該很好地把握這個親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