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天下沒有白吃的虧。與我們交往的無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遵循著相類似的原則。我們所給予對方的,會形成一種社會存儲,而不會消失,一切終將以某種我們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給我們。而且,這種吃虧還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反過來將增加我們的自尊與自信。顯然,吃虧將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人際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歡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別人一分便宜,就喪失了一分人格的尊嚴,就少了一分自信,長此以往,必將在人際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因此,為了獲得良好的人脈,在人際交往中要肯於付出不怕吃虧。
慷慨地給予,先滿足對方的需求
現代社會的每一個正常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建立一個良好、廣闊的人際關係。而要擁有良好和廣闊的人際關係,就要遵循“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處理人際關係的真諦就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先施於人。
為什麼先要給予呢?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給予是真誠的體現,它是社會交往的基礎和核心,它顯然具有敲門磚的功能和作用。希臘哲學家伯利克說過,我們結交朋友的方法,是給他人以好處。當我們真的給他人以恩惠時,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的得失而這樣做,慷慨地給予,別人才會接受。
大千世界上的凡夫俗子,人人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生活中的很多人,時時處處都是為自己的“我”打算的:提職提幹,這次為什麼沒有我?明天的沙龍聚會,為什麼不請我?如果每一個人都如此這般地想和做,那世界可就沒希望了。我們何不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先走一步,把對方先要“取”的,而給予他呢?主動一些,先滿足對方的自我,無疑是建立雙方良好關係的重要一步。
為了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下麵幾點建議不可不知:
第一,在交往中多了解和滿足對方的需求
人們都有一種顯示自我價值的需要。真誠的讚揚不僅能激發人們積極的心理情緒,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還能使被讚揚者產生一種交往的衝動。
一個人往往對自己所崇信的對象或采取的做法堅信不疑,有時寧願相信自己一向認定的事實,也不願意接受來自他人的糾正。他所喜歡的東西如果能夠得到你的欣賞,你便能得到他的認可。
有對新婚夫婦定做了一套家具。一天,一位熟人來訪,一眼就看到了新家具,用欣賞的目光打量起家具和居室的布置,並一再表示家具的色澤、式樣和居室的搭配十分和諧。主人的心情格外開朗,談話的氣氛也十分的融洽。
在交往中多了解和滿足對方的需求,你才可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第二,不吝嗇你的擁有
中山君一次設宴款待群臣吃肉湯,但他沒有請司馬子期到場。司馬子期在受到群臣的嘲諷後懷恨在心,說服楚國出兵攻打中山。中山君兵敗逃命,最後僅剩下兩個隨從,就問他們為何這般忠心耿耿。那個人說,他們的父親有一次快餓死時,是中山君舍飯救他,“他臨終要我們以死來報答你,因此我們來拚死相救”。中山君聽後仰天長歎,說:“我因為一杯羊肉湯而亡國,又因為一碗飯,而得到了兩個生死相許的勇士。”
在平時,不吝嗇你的擁有,在關鍵的時候,別人才會積極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東西。
第三,給予不僅限於錢財
也許有人會想,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物質擁有是有限的,侈談給予不就是空話嗎?不是的,給予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比較耗費財力的,也有舉手之勞就能辦成的。關鍵是看你為還是不為。
一年的冬季,紐約流行感冒,醫生護士忙得應接不暇,該市某俱樂部的一些會員,決定幫醫院一把。他們都是年過花甲的富人,捐幾個錢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但他們卻穿上白大褂,到醫院照顧病人,打掃衛生,安慰病人。
他們給予醫院的是積極參與的精神,給予病人的是戰勝病痛的勇氣。他們的行為得到了世人的廣泛讚許與尊重。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隻要願意奉獻,總是能給別人提供一些幫助的。假如你“但做好事,不問前程”,積極地給予別人熱情的幫助而不求回報,那麼,你未來的人生道路一定會變得異常平坦與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