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人脈關係: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獲得事業發展的助力 (2)(3 / 3)

比爾·蓋茨跟羅伯茨協商,希望得到向其他電腦公司出售軟件的許可。這對羅伯茨也是有好處的,因為他能得到其中一半收入。但他害怕競爭對手壯大起來,斷然拒絕了蓋茨的請求。蓋茨跟羅伯茨據理力爭,爭辯無效,就懇求。他做了許多努力,但羅伯茨就是不幹。無奈之下,蓋茨決心通過法律手段,與微型儀器公司解除合約,斷絕合作關係。這場官司持續了幾個月,最後,法庭判微軟獲勝。從此,他再也不用受羅伯茨的牽製了。羅伯茨的電腦失去微軟的軟件支持,已無暢銷可能。他知道這一點,在官司結束前,就把微型儀器公司賣掉了,轉而經營一家農場。後來,他在一個小鎮上當了醫生。在以後的歲月裏,比爾·蓋茨名揚全球、富甲天下;羅伯茨卻漸漸被人遺忘了。假如他當時不以損人利己為目的,跟微軟公司精誠合作,在大富豪中也許會有他的名字吧?

在追求成功、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要有太強的敵友觀念,更不要害怕別人受益。我們需要做的是,既為別人著想,又為自己打算,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

每個人都不可能僅憑個人的主觀努力就能獲得成功,隻有那種“為對方著想,替自己打算”的人才有可能心想事成。正如亨利·福特說:“如果你想擁有一個永遠成功的秘訣,那麼這個秘訣就是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社會本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利益相關,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也難保不受損失。因此,無論身處何方,都不要忘了“處處為他人著想也是為自己著想”的道理。

不怕吃虧,讓別人覺得與你交往值得

長期以來,中國人最忌諱將人際交往和交換聯係起來,認為一談交換,就很庸俗,或者褻瀆了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其實,大可不必有這種想法。實際上,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西方一位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都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得大於失或至少等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際交往更沒有理由去維持,不然我們就無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依據一定的價值尺度來衡量的。對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於失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建立與保持;而對於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中止這種關係。

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無論怎樣親密的關係,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等各方麵“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係,使我們麵臨人際交往困難。

在我們積極“投資”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急於獲得回報。現實生活中,隻問付出、不問回報的人隻占少數。大多數人在付出而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時,就會產生吃虧的感覺。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鄭板橋的“吃虧是福”的拓片為很多人所珍愛,然而真正領悟其中真意的,恐怕為數不多。實際上,許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虧,甚至總期待占到一點便宜。然而,“吃虧是福”確實有它的心理學依據。“吃虧”是一種明智的、積極的交往方式。在這種交往方式中,由“吃虧”所帶來的“福”,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所吃的虧。這有兩個原因:

一方麵,人際交往中的吃虧,會使你覺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這些心理上的收獲,不付出是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