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生活習慣:培養有助於促進自身才能發揮的良好習慣 (2)(1 / 3)

本傑明·富蘭克林大概算得上美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偉人,他博學多才。他是愛國者、科學家、作家、外文家、發明家、畫家、哲學家。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並引導美國走上獨立之路。

但是,就連富蘭克林也有不好的習慣,正如他自己清楚的那樣。與眾不同的是,他下決心想方設法改變它們。他不愧是一個發明家,他為自己製定了一個戒除惡習的妙方。他首先列出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個條件:節製、沉默、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純潔、謙遜。

在那本不朽的自傳中,他提及了使用這個妙方的方法。“我打算獲得這13種美德,並養成習慣。為了不致分散精力,我不指望一下子全做到,而要逐一進行,直到我能擁有全部美德為止。”

他的秘方中,有一點借鑒了畢達哥拉斯的忠告:每個人應該每日反省。他設計了第一套成功記錄表:

“我製作了一個小冊子,每一個美德占去一頁,畫好格子,在反省時,若發現有當天未達到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

妙方對這位偉人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當富蘭克林79歲時,寫了整整15頁紙,特別記敘了他的這一項偉大發明,因為他認為自己一切成功與幸福受益於此。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希望我的子孫後代能效仿這種方式,有所收益。”

為了追求卓越,我們也要像富蘭克林一樣,要學會靠自控力改變自己的壞習慣,不斷培養良好的習慣,為獲得理想的人生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

戰勝眼前的誘惑,養成自我約束的習慣

每天,你都可以聽到無數蠢人高談自由,就好像它是個無尚光榮的東西,其實,也許並不是這樣的。從總體上來講,從廣義上來講,自由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東西,它不過是低級動物的一種屬性而已。

任何人,偉人也罷,強者也罷,都不能像遊魚那般自由自在。人可以有所為,又必須有所不為,而魚則可以為所欲為。集天下之王國於一體,其總麵積也抵不上半個海大;縱使將世上所有的交通線路和運載工具都用上,也難比水中魚憑鰭遊來得方便。

你隻要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就會發現,正是克製,而不是自由使得人類引以為榮。進而言之,即便低級動物也是如此。蝴蝶比蜜蜂自由得多,可人們卻更讚賞蜜蜂,不就因為它善於遵從自己社會的某種規律嗎?普天之下的自由與克製這兩種抽象的東西,後者通常更顯得光榮。

巴爾塔薩·格拉西安說:“首先控製你自己,然後你才能控製別的人。”無法控製自己的人,將永遠無法控製別人。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製,不管是什麼人,都會輕易將他擊敗,這也許是一條鐵的定律。

控製自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存在著理智與感情的鬥爭。自我控製、自我約束也就是要一個人:按理智判斷行事,克服追求一時感情滿足的本能願望。一個真正具有自我約束的人,即使在情緒非常激動時,也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

自我約束表現為一種自我控製的感情。自由並非來自“做自己高興做的事”,或者采取一種不顧一切的態度。自己要戰勝自己的感情,證明自己有控製自己命運的能力。如果任憑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動,那便使自己成為感情的奴隸。一個人,沒有比被自己的感情所奴役更不自由的了。

我們每個人都在通過努力做使自己生活更有意義的事,並且在向著未來的目標奮進。但是,生活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絕不應該采取僅使今天感到愉快的態度,而絲毫不顧及明天可能發生的後果。我們的感情大都容易傾向於獲得暫時的滿足,所以我們要善於做好自我約束。但是須注意的是,那些提供大量暫時的滿足的事,通常就是對我們長期的健康、快樂和成功最有害的事情。因此,在追求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時,我們應當努力預測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對將來可能產生的後果。

不論你現在如何享受目前的生活,深謀遠慮總會有益於你未來的發展。不要以為未來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東西,它是要到來的,而且幾乎總是比人們預期的要早。麵向未來思考,這是一個培養正確理解現實的能力的問題。那些總是失敗的人,一再使用“我沒有另外的選擇,我不得不這樣”這種借口。而實際上,是他們不願做出下麵的抉擇:付出短期不自在的代價,換取享受長期的更大的報償。一個沒有養成自我約束習慣的人,可能反複地屈從於一種誘惑而從事一種不該做的事。這種錯誤的後果甚至嚴重到能長期影響一個人的成敗。